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加重修,今規制如舊。大成殿在明德堂前,宋紹興六年重修,江賓王有《記》。淳祐六年增造兩廊,以妥從祀。元至大二年重修,明正德間重修,嘉靖間再修。啟聖祠在明德堂左,嘉靖十年增建。名宦祠在儒學左,正德九年建,祀名宦共四十二人。鄉賢祠在儒學右,正德九年建,祀歷朝名賢。

社學 ,明洪武中置,萬曆中修,後廢。今除。諸生所居及居民佃者入租於官,餘盡為豪猾所侵,不能盡考。生員居者二,一在城南技藝二廂,一在城南針巷。民佃者四,一在新廊地方,一在正西舊廂常平倉左,一在儀鳳門,一在清江門。學田、學租 在本縣鳳西三圖。學田地、山塘六十畝一分,惠化一圖。學田地、山塘共二百七十一畝六釐。以上除地丁漕米等項銀兩外,每年共實徵稅銀六十一兩七錢九分九釐七毫,解學道項下。

外縣

句容縣儒學 在縣治南。唐開元十一年始建於縣衙之東。宋開寶中重建。皇祐二年,太常博士、知縣事方俊再建。元泰定二年,令程恭延聘名士,訓誨生徒,遠近嚮慕。邑民獻地,增廣學宮,設唐忠臣劉鄴、孝子張常洧二祠於講堂之西。至順四年,達魯花赤那懷重修明德堂後。至元戊寅,令李允中、教諭劉德秀刻《累朝奉誥綸音於石。明洪武己未,令韓思孝修殿廡,置齋室。壬戌,令韓宗器重修明德堂。永樂間,令徐大安增修。丁酉令周庸節、教諭趙學拙重建戟門,國子祭酒胡儼為之記。正統八年,令韓鼎建會饌堂,改文昌樓於學之東南。十三年,復立進士題名碑於講堂之內。景泰間,令浦洪、丞劉義相繼修理「東廡」 齋號共十三間,俱被焚,隨修。景泰四年,府丞陳宜增置學西民地,建立教官廨宇。成化十四年,令徐廣重建大成殿、兩廡戟門,規模宏大,視昔有加。嘉靖十六年,令周仕修。嘉靖三十二年,應天府通判汪宗之署縣事,移名宦鄉賢祠於戟門左右。四十五年,署縣事應天府推官張夢斗見學宮傾圮,且前曠後偪,思重營建,積楮贖四百金,令胡師繼之。遂移廟并兩廡,戟門、櫺星門、道義門各前數十步。廟後建明倫堂,高五丈五尺,廣七尺,深四丈五尺。左建「博文」 齋三間,號房十間;右建「約禮」 齋三間,號房如左。庫房四間,神廚二間,土地祠一間。明倫堂後建尊經閣三間,閣前建「敬一」 亭,亭左右建啟聖、名宦、鄉賢三祠,改菁莪坊曰「興賢」 ,「棫樸」 坊曰「育才。」 隆慶三年,令周美於櫺星門外橫置石欄,於巽方建文星樓,後移稍西北,改名文昌閣,上奉文昌神像。萬曆元年,令張道充復於學前開左右掖門,濬渠引水,曲注泮池。萬曆三年,令丁賓繪飾明倫堂、井泮宮、啟聖祠二間,兩旁庫四間,屢圮屢修。萬曆四十年,提學熊廷弼議加「文星樓」 第三層,一時聯「元魁」 ,獲有應驗。後傾廢。

皇清順治十年,督學藍潤捐修。

江左書院 在縣治東一里許。過成山建。太師孔文忠有記。

華陽書院 在都察院東。

社學 凡五處:一曰「篤信」 ,在縣北街。一曰「居仁」 ,在縣東街。一曰「執禮」 ,在縣南街。一曰「由義」 ,在縣西街。一曰「沉智」 ,在縣西街。明洪武、永樂間,句容縣一十六鄉俱立社學,此五學為首。隆慶四年,令張道充改修南軒書院為「養蒙社學」 ,今俱廢。學田 一百三十三畝,店十間,提學御史聞人佺、知縣周仕置。共租銀七十七兩四錢五分七釐七毫。

溧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隅。「創於宋皇祐四年。崇寧中,李亙增廣齋舍,續建堂閣。建炎末,毀兵撤屋為營,惟餘大成殿。紹興、慶元間,知縣施佑、周倧、李抃、趙贊夫輩修葺之。嘉定中,王棠、李泰原、陸子遹相繼,而齋廡庖湢罔不皆備。訖元陞為州學,重設小學,創置尊經閣。」 遭張士誠之亂,悉淪兵燹。明初,知州林公慶仍創建焉。天順七年,民居火延焚燬,獨明倫堂存。知縣員賢、陳福繼修之。熊達始置鄉賢祠,符觀始置名宦祠,沈瓚、楊榮修號舍、《坊表》,府丞冀綺修戟門、兩齋。弘治中,廓城址以濬泮池。嘉靖間改水關而開躍龍。百廢俱興,所在如制。學門在櫺星門之左,講堂在儒學右,為諸生講習之所。挹秀堂在儒學前,舊下水關上。宋崇寧中知縣李亙建,今廢址存。知縣李恂重修折桂閣亦在學前。宋大觀三年建。俱建炎末兵燬。德化堂在明倫堂後。宋紹興二十年知縣周倧建,即今魁星堂之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