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鄉人皆避兵於此

華山 ,在縣北六十里。梁武帝至此,問:「華山何如蔣山高?」 薛對曰:「華山高九里,似與蔣山等。泉水倍多。」 秦淮源本此。舊有寶公庵。明萬曆三十二年,李太后忽夢一山皆蓮,因下部遍訪名山,禮部以此山對。後敕建銅殿一座,供大士,與武當金殿同,其工麗宏峻焉。賜額「聖化昌隆寺上人妙峰。」 后賜紫衣。至今御筆、緣冊及欽頒《藏經》俱存。

竹里山 在縣北六十里。道塗傾側,號曰翻車峴。按《郡國志》,山間有長澗,高下深阻,舊說似洛陽金谷。晉王恭舉兵京口,使劉牢之督顏延為前鋒,至竹里,斬延以降,還襲恭。宋武帝起義兵,破桓元將吳甫之於竹里,即此。

花碌山 ,在縣北五十里,舊產礬。

五綦山 ,在縣北五十里。下有石穴,入丈許,豁然,中設石榻。元元統元年,崩於大水。

戍山 在縣北六十里。相傳宋沈慶之戍守於此。

青龍山 在縣南七十里,一名洞山。上有石窟。《真誥》云:「與華陽洞相通。」 其中堂臺簾竈及僊人掌之屬,俱因石狀以名。旁有峴曰牧門。洞前怪石森列,而流泉貫其中,大旱不竭。

虎耳山 在縣東三十里,舊名苦耳山。山有井,聞人聲則沸,名「沸井。」

泰山 ,在縣南三里。麓有明月灣,通秦淮。舊傳謝安月夜乘舟垂釣於此。

甲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峰巒競秀,甲於左右諸山。宋景定間,僧行昱愛其山奇秀,故名。射烏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湯水二泉皆源此。白和山 在縣北七十里。按《抱朴子》:「僊人白和居此。」

瓦屋山 ,在縣南七十里。李白曾登此山,望長蕩湖。

丫頭山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麓有石埂,與溧陽為界。

崙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南連駒驪,四十二福地也。唐肅宗謁者伍達靈在此山得道記於後頂,石壁髣髴可辨,山下有達靈潭。駒驪山 東北六十里。吳諸葛恪獵,見一小兒,眾莫識。恪引《白澤圖》曰:「兩山間,其精如小兒,名曰係囊。」

彭山 南七里。峰巒聳秀,泉水環流,白崖古剎,佳木異卉,參差掩映,遊覽勝地也。

姜石山 ,西北二十五里,上有梁南康簡王墓。嚴山 ,西北五十里。

石鹿山 南七十里,有石形如鹿。

空青山 「西連五綦山。」

竈石山 在良常山東。石壘如竈,中生一木如曲蓋。

土石山 :在龍山東三十里。

驤首山  、塗山 俱在龍山四十里。《外周》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

仇山 ,在縣南四十里。土壤,種松極茂。

「石麓山  。」 白馬山  。棠梨山。

白沙山  、石角山  、浮山 俱在縣南七十里。浮山上有朝陽洞,洞有流泉,灌溉利甚溥。亭山 ,在縣北三十里。

胄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

牛頭山  。七星山  。石幢山。

官峴山 俱在縣西北鳳壇鄉。

古漕河 ,在縣北七十里,西入江。

官塘河 在縣東五十里,東北流入延陵。新河 ,在縣東四十里。其源出駒驪山,由丁角入長塘湖,注太湖。

黃堰河 在縣西十五里,流入絳岩湖。

崛河 在縣東移風鄉

絳岩湖 一名赤山湖,在縣西南三十里,周百二十里,下通秦淮,上元、句容兩縣,溉田二十四圩。南去百步,有盤石為水,疏閉之節。吳赤烏中創。宋明帝復使沈瑀築赤山塘,即此。唐麟德中,令楊延嘉因梁故隄置,後廢。大曆十三年,令王聽復置,周百里,立二斗門,以節旱潦。明萬曆二十九年,縣令茅一桂欲咨訪水利,以圖民生永賴。議得「高鄉以地之凸凹為水之盈涸,相地置閘,謹啟閉,時蓄洩灌溉之利,不勞餘力。低鄉自秦淮河以西,麻培橋以東,相距數里,若濬為一河,自可直達。仍東西置閘,防其壅涸,從中經紀其波池鱗次其塍壟,不失前代築隄建二斗門之意。」 議上,不報。

江城湖 西北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