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萬曆三年,孫璦重修,厥功甚巨。此圩本崇教鄉,然與永豐相界,故亦載入。

月河堰 在下壩中河。舊濬有月河減水。河口舊築土埂,年久灘瀉,隨築隨潰,歲費不貲。順治十三年,生員魏台、居民魏承美等,捐貲築堰。後買田開溝減水,極其堅固。

興家灣 在永豐圩北。至冬涸,北陡門淤不能出,瀉下埧之水,屢遭水患。眾議新設陡門於其外,以便出成潭,人戶逃散。居民劉定、富定位、定瀾、邢祖尹等殫力督築,廢而復興,因有是名。吳漕壩 在縣西二里。五代末,吳王楊行密漕河。

太安圩壩 在縣治西崇教鄉。吳赤烏間建。其田高下不一。明萬曆二十七年,居民蔣國儒等告築「四壩、二埂,界一為三,高下兩利」 ,刻石為記。大壩  、瑤岡壩 ,俱在縣東四十里。

呂家壩 去東壩三里,儀鳳庵下。建平序班呂維進築。

中埂壩 在縣西南相國圩。

永豐壩  、王城壩  、石湫壩 俱在縣東北五十里安興鄉。

中壩 去東壩五里。中河之中,舊壩歲久廢沒。明嘉靖間,居民傅相、傅際、傅梁等捐貲重築。今復廢,斷址尚存。

南諸壩 居民諸崇山造、諸同升率族人重修,畜洩水利,一方賴焉。

《鴻臚函 》在永寧鄉相國圩,舊吳老函右埂有故石碑,相傳為吳國居址。

扁埂 在相國圩南。本圩形勢,東南高阜,西北窪,因築上下壩以禦水。

橫埂 在永豐鄉。明萬曆十六年,因風浪破圩,府丞許泰給官銀砌築,以捍湖水,長五里。「一」 字埂 俱在永豐鄉。

塗泥防 在縣西南三十里,抵徽、宣大河之水,為相國圩險要處。先年屢築不成。有仙人過此,以手塗泥,故名。

護浪堤 在南蕩。圩田四萬畝,北抵丹陽湖,屢遭衝決淹沒。明萬曆四年,庠生楊淡告築護堤十里,已成七里。其三里係當塗民居,厚檀灘地阻不容築。圩長楊天寵復告撫按勘問,凡十七年,斷價增至二百二十兩,買厚檀地二百畝,始得築完。由是南蕩圩固而諸圩亦固,名曰「護浪堤。」

楊家潭 「潭界南蕩、長壽二圩,正當丹陽湖。自明嘉靖末以來,連被衝決,廢田二百畝,及後告築護堤,潭之內外夾為兩堤,平廣六百餘畝,引注諸湖之水。」

鍋底蕩 在縣西三十里相國圩,因築上壩扁埂,水壅於此,形如鍋底,其中田皆低潦。明隆慶間,知縣鄧丈量虧田一百八十餘畝,因減科定為「三折」 之額,至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崔掄奇丈量田數虧折如故。《計》

水利者所當留意焉

江寧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上元、江寧二縣附郭。

江寧府城池 按《圖考》:「明太祖於元至正丙申三月取集慶路,戊申改路為應天府,大建城闕。」考「諸都城之域,惟南門、大西、水西三門,因舊更名聚寶、石頭三山。自舊東門處截壕為城,沿淮水北崇禮鄉地,開拓八里,增建南出者二門,曰通濟、正陽。自正陽以東而北,建東出者一門,曰朝陽。自鍾山之麓,由龍廣山圍繞」而西,抵覆舟山,建北門曰「太平。」又西㨿覆舟山、雞鳴山。即雞籠山。緣湖水以北,至直瀆山而西八里,又建北出者二門,曰「神策、金川。」自金川北繞獅子山,即盧龍山於內,雉堞東西相向。亦建二門,曰「鍾阜」、「儀鳳。」自儀鳳迤𨓦而南,建定淮、「清涼」二門,以接舊西門。而周門西出者五:由聚寶北至金川、神策,比通濟正陽至太平之南北倍之。由朝陽至石城三山,比定淮至神策之東城三山水門至通濟,水門之東西亦倍之。東盡鍾山之南岡,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於內外,橫縮屈曲,計周九十六里。外郭西北據山帶江,東南阻山控野,闢有十六門:東五曰姚坊、仙鶴、麒麟、滄波、高橋;南七曰上方、夾岡、雙橋、鳳臺、馴象、大安德、小安德;西一曰江;東北三曰佛寧、上元、觀音。周一百八十里。

皇清順治二年,改南京為《江南省》,以應天府為江寧。

府城郭因明之舊,惟閉清涼、鍾阜、定淮、《金川》四門,餘門無改。十六年,改神策門為「德勝門」 ,以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