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五十六卷目錄

 江寧府部彙考四

  江寧府關梁考

  江寧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六百五十六卷

江寧府部彙考四

江寧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上元、江寧二縣附郭。

大勝關 按《明一統志》:「在府南一十里」

龍江關 按《明一統志》在儀鳳門外。

石灰山關 按《明一統志》在石灰山

東門橋 在樂遊苑

尹橋 按《宋志》:「潮溝大港東出渡此橋。」

赤關橋 按《金陵志》,「在城南赤闌坊。」

雞鳴橋 即齊武帝遊鍾山至此「雞鳴處。」 「募士橋 」 ,吳大帝募勇士處。

菰首橋 一名「走馬橋」 ,在湘宮寺前。東出渡溪,有桃花園,南曰「大橋。」

大橋 按《古蹟編》,「東出句容大路渡此橋。」 中橋 ,按《宋志》,在上閘,按《陳書》,「隋軍陷臺城,晉王廣命斬張、孔二妃,牓於青溪。」 中橋,即此。孝義橋 ,即甓子橋。

揚烈橋 宋王僧孺觀𩰚鴨處。高曄橋 ,建康西尉在此。按《宋志》,「建興寺北路東出渡此橋。」

檀橋 在青溪上,按《齊書》,「劉瓛住檀橋,瓦屋數椽,學冠當時。」

南渡橋 ,李白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詩云:「捨舟共連袂,行上南渡橋。」 乃秦淮上橋,今不詳其處。

日華橋 在宋行宮東,跨護龍河。

月華橋 在宋行宮西

青龍橋 在東長安門外,明洪武中建,受銅井水,西流入御溝。

白虎橋 在西長安門外,一名「大通橋。」

會同橋 「在大通橋西北,臨會同館。」

烏蠻橋 在大通街

柏川橋 在烏蠻橋西。以上五橋跨御河。回龍橋 在定淮門內。或曰「與清涼、四望」 山勢回顧,故名。

武定橋 在鎮淮橋東,舊名「嘉瑞浮橋」 ,與長樂橋並峙。宋淳熙中,馬光祖自書橋邊。

文德浮橋 在府學前。明萬曆中建。

通濟橋 在通濟門外

中和橋 在通濟橋東南。

上方橋 在中和橋東南。以上六橋,跨秦淮。「斗門橋 」 即古禪靈寺橋,秦淮入運瀆之始。「武衛橋 」 近冶城,既古西州橋。

南乾道橋 即古高曄橋處。北乾道橋 ,二橋相近,並在斗門橋之北。「崇道橋 」 ,今倉巷,北出全節坊。

鼎新橋 在崇道橋東,舊名「小新橋」 ,因馬光祖新立,故名。

笪橋 在鼎新橋東,即古欽化橋。宋名「太平橋。」 景定橋 在笪橋東,舊名「閃駕橋。」 宋景定二年,馬光祖改造,更名。以上八橋,跨古運瀆。

淮青橋 在大中橋西。秦淮與青溪相接處,故名。相傳明黃觀妻女死節處。

清平橋 西通內橋。青溪在南唐城內者惟此。「竹橋 」 ,在元津橋北,一通大內,一通古城壕。以上三橋跨青溪。

內橋 御街之北,宮前街也。宋政和中,蔡嶷重修,又名「蔡公橋。」 南渡後,建行宮於此,改名「天津橋。」 不忘西京,故以名之。

昇平橋 在內橋東北,即宋「東虹橋。」

大巿橋 在內橋西北,即宋西虹橋。

飛虹橋 在盧妃巷。以上四橋,跨古宮城壕。大中橋 舊名「白下橋」 ,一名「長春橋。」 此處舊有大橋、中橋,故撮名曰「大中橋。」 乃南唐東門之橋。當江浙諸郡之衝,飲萬馬於秦淮,給諸屯之餽餉,京都之要衝也。

復成橋 :在大中橋北。

元津橋 在復成橋北,西華門之前。

新浮橋 在國學成賢街之南,近易為石橋。北門橋 南唐北門之橋,宋名「武勝橋。」

通賢橋 在北門橋東。以上六橋,跨古城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