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有壕。宋初門已塞二,惟閶、胥、盤、葑、《婁、齊》六門。後胥門亦廢。嘉定間,知府趙汝述、沈皞相繼修治。寶祐二年,趙汝歷增置女牆,補建葑、婁、《齊》三門樓。元初湮毀。至正十一年,復繕完城郭。明更加修築。崇禎十五年,流賊掠六合等處,推官倪長圩重加修葺。
皇清康熙元年,巡撫都御史韓世琦改建城垣,并闊。
城垛現在週圍城垣四十五里,長五千六百零五尺,高二丈八尺,厚一丈八尺。城樓六座,官廳六所,葑《婁齊》《閶胥》盤旱門六,葑《婁齊》閶盤水門五,旂臺三座,胥門姑蘇臺一座,軍器庫房六所,窩鋪一百五十七間,敵臺五十七座,垛頭三千五十一個,守門官公館六所,營房每門六間,而鎖鑰則歸總捕同知焉。
外州縣
崑山縣城池 ,相傳吳子壽所築,後惟樹竹木為柵,至宋猶然。元至正十七年,始築土城禦寇。周一十二里二百七十八步,高一丈八尺,壕深五尺,廣六尺,門有六。明弘治四年,知縣楊子器建樓其上,東曰「賓曦」 ,西曰「留暉」 ,南曰「朝陽」 ,北曰「拱極」 ,後名「拱辰」 ;東南曰「迎薰」 ,西南曰「麗澤」 ,今名東門;北門、朝陽門,東南門、大西門、小西門。嘉靖五年,邑人都御史周倫疏請築磚城。十七年,顧文康公鼎臣亦議于朝。時巡撫歐陽鐸、巡按陳蕙、知府王儀于沿海州縣次第修舉,而獨先崑山,甃以磚石,期年而成。周一十二里,計長二千三百八十七丈,高二丈八尺,垛四千五百八十七,城壕如舊。
常熟縣城池 ,唐武德初始遷虞山下,周二百四十步,高一丈,厚四尺,列竹木為柵。宋建炎間,知縣李闓之始建五門:東曰行春,西曰「秋報」 ,南曰承流,北曰「宣化」 ,東北曰「介福。」 元築土城,周一萬四千八百四十丈。至正十六年,張士誠據蘇州,以常熟為要害,更甃以磚,最為完固。明永樂中,歲大祲,民乏食,中夜盜城磚以易食。知縣柳敬中慮變,聽其毀,而城以廢。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告警,知縣王鈇興工修築,高二丈四尺,惟西北二門枕山,餘五門內外各有深壕。南門曰「翼京」 ,北水門曰「望洋」 ,北旱門曰「鎮海」 ,西門曰「阜成」 ,大東門曰「濱暘」 ,小東門曰「迎春」 ,西北門曰虞山。通舟楫者又五門。萬曆甲午,知縣張集義增高三尺,內甃馬路。丙午,知縣耿橘改望洋門曰鎮海,虞山門曰「鎮山」 ,鎮海門曰「鎮江」 ,餘如舊虞山一門,以形家言,不復出入。虞邑瀕海,城垣不可不固,宜以時修葺。
吳江縣城池 ,「梁開平初,吳越王錢鏐築,後廢。宋嘉祐二年,知縣裴煜復建南北二門。元至正十二年,知縣扎牙進重建北門。十六年,張士誠重築,高二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周五里二十七步,陸門四,水門四,旱門一,各以方名。明成化元年,知縣陳堯弼重建城樓。嘉靖三十三年,倭犯境,知縣楊芷倡議增築,高三丈二」 尺,厚一丈八尺,為「四門月城。」 城垣長一千八十四丈五尺,垛三千二百二十二,敵樓二,敵臺二十六,窩鋪四十。三十六年,知縣曹一麟覆以甓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李承尹修。康熙四年,知縣劉定
「國,復增修,并修城樓,為垛二千三百五十一,窩鋪三十六,箭臺三十六,砲臺四,并濬外城壕。按《舊志》,闊數丈,深六七尺,今闊不及而深過之。」 嘉定縣城池 ,「宋嘉定十二年知縣高衍孫築土城。元至正十六年張士誠遣其將呂珍重築,始用磚石,計九里,為門四」 :東曰晏海,西曰合浦,南曰澄江,北曰朝京,東、西、南水門附焉。明正德間,流賊據狼山,知縣王應鵬築土牆備之。嘉靖十五年,知縣李資坤增創北水門,又於上建樓三楹。十九年,海寇倡亂,知縣馬麟增崇土牆。三十二年,倭入寇,知縣萬里謙以土牆難守,改甃以甓,周二千二百六十六丈六尺,基廣五丈,面三丈。萬遷秩東南,毁於《霪雨》,知縣楊旦重築,改置雉堞二千三百六十九,崇加四尺,甃敵臺一十六座,守鋪三十四。四門各建樓一座。易澄江曰「宣文」 ,合浦曰「濟漕」 ,朝京曰「振武。」 重濬外濠,周二千六十五丈,深一丈。萬曆十八年,知縣熊密以形家言,移南水門於稍東,名「匯龍關。」 三十年,知縣韓浚增置敵臺一十四座,塞匯龍關,復南水關。城周如舊,高二丈九尺,增「置雉堞二百有四十,敵臺一十七,守鋪二。」
皇清順治九年四月,大雨,城垣傾圮甚多。知縣查逢
盛,興工修葺,繼任劉弘德,始竟其功。十七年,知縣呂奇齡以諸生請「南水關」 不利科名,復塞之,仍開匯龍關。康熙六年霪雨,雉堞大隳。知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