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一卷目錄
江寧府部彙考九
江寧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一卷
江寧府部彙考九
江寧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
本府。〈上元、江寧二縣附郭。〉
靈谷寺 在鍾山東南,舊於獨龍阜建道林寺,梁改開善,宋改太平興國,後改蔣山。明洪武初,徙山之東偏,改名靈谷。自山門入松徑五里乃至寺。其中路履之有聲,鼓掌則聲若彈絲,俗呼「琵琶街。」 梵王宮殿,不施一木,皆壘甓空洞而成。其殿廡規制彷彿。大內後有浮圖,即梁寶誌幻身,改葬於此。塔前有石泉回曲,僧曇隱所得八功德水也。石旁有古松偃幹,明高帝月夜掛衣於上,蟲蟻不生。方丈扁以「青松堂」 ,牓明高帝《山居詩》於上。寺左有梅花塢,寺有明高帝《大靈谷寺記》及徐一夔奉敕撰《靈谷寺碑》,今廢殿獨在。
皇清順治十六年,僧羽南重修,募種桃花萬樹。
棲霞寺 在攝山南。齊明僧紹故宅,永明七年捨為寺。陳江總有碑。隋造舍利塔於寺,後唐改為功德寺,高宗製《明隱君碑》。南唐改妙因寺,宋改普雲寺,仁宗賜《金寶方碑》。明洪武初仍名棲霞寺,寺有王世貞《記》。按:攝山一名繖山,中峰屹然卓立,左右山環抱如拱,天王、大雄法堂諸殿,接於中峰之麓。隋舍利塔前中峰澗水,從石蓮孔中噴出,為「品外泉。」 倚山石佛千身,為千佛巖、紗帽峰、明月臺。循中峰而上,有白鹿泉、珍珠泉、疊浪巖。再上為天開巖,為明徵君故宅,後有白乳泉。僧寮倚山架壁,各擅其勝。白雲庵、紫峰閣尤稱幽峻,歷來高僧棲息,明開法覺浪禪師塔在焉。笑峰、竺庵繼起,山門重新,今禪堂創建於中峰之下。
雞鳴寺 在雞籠山,與覆舟臺城相接。晉永康間,倚山為室,始創道場。明初,為普濟禪師廟。洪武二十年,改創雞鳴寺,置門三,曰「祕密關觀」 ,由所出塵徑,皆賜額也。遷靈谷寶誌公法函,瘞於山麓,建浮圖五級。山廣數畝,規制盤折,高下若數里。山門之右,有施食臺。寺中有憑虛閣、望湖亭,登覽最勝。吏部尚書王㒜有《重修記》,釋道果有《施食臺記》,刑部郎呂律有《憑虛閣記》,今閣圮。
皇清康熙癸卯,塔燬,重修葺之,并易山門而湖山煙
景猶見六朝勝概
清涼寺 在石城門內,崇山之阿,極幽邃。登望則城郭樓觀、江上諸山,一覽而盡。吳順義中,為興教寺。南唐為文益禪師道場,號法眼宗,最盛。後主嘗留宿寺中,有詩云:「未能歸去宿龍宮。」 宋太平興國間,改清涼廣惠寺。蘇軾嘗捨彌陀像於寺中。明洪武初,周王重建,賜今額。左上為清涼臺,俯視大江,即南唐翠微亭舊址,登覽最勝,秋高氣爽,遊人來其地者,多徘徊不能去。鐵塔寺 在朝天宮後,劉宋泰始中建,名延祚寺。梁王僧辯討侯景,景使其黨宋長貴守延祚寺,即此地。唐有僧靈智,生無目,能通曉經論,時人稱有天眼,為建塔於寺。宋熙寧中,賜寺名曰「正覺」 ,改塔名曰普照。王荊公嘗於寺西作書院,有軒名「籜龍。」 建炎三年,以法堂西偏為元懿太子攢宮。明建文中,嘗募修,今寺廢,獨塔存。永慶寺 在北門橋之西,梁永慶公主建,又名白塔寺。明洪武中重建,賜今額。萬曆間修,太史顧起元為《記》。其地深僻,林竹蒼翠,蕭然野曠。出寺數十武,即謝公墩。
吉祥寺 在清涼山之北。元時為天妃廟,明永樂初改寺。按《金陵志》:「宋有吉祥寺,治平二年賜額。」 疑即此。萬曆間,焦竑讀書於寺,建華嚴樓,為重修吉祥寺碑記。後有古梅,虯枝鐵榦,扶疏十畝。新安鮑元澤見梅拜之,建拜梅庵。
金陵寺 ,在馬鞍山。唐沙門貫休建。明正統中,內使金普英重修,賜額。崇禎中,廬山僧融城居此墓,塔在山後。今其徒隱明嗣法南澗,開禪於此。山門重新,寺後遂有亭。晉安董崇相所建。弘濟寺 ,在觀音門外燕子磯。明洪武初即山建觀音閣。正德間因閣建寺,賜名「弘濟。」 禮部侍郎呂柟《記》之。殿閣皆緣崖構成,危石半空嵌絕壁,上以鐵繩穿石繫棟。俯臨大江,咫尺望磯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