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5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黃泗浦港橋 以上在沿海各港。

白茆渡 在城外。自鯰魚口至海口,官造舟以渡,名「官渡。」 南有石閘,今海禁廢。然劉河、吳淞漸次疏濬,始存其舊,以備稽考。

吳江縣

永寧橋 在東水門內。明嘉靖二十七年,知縣丘岳建。

仙里橋 在東門內。相傳陳昉于此仙去,下有仙人洞,故名。明宣德五年,知縣賈忠重建。嘉靖十二年,知縣張明道作亭其上,名「仙蹟亭。」 今廢。

皇清順治十七年燬,知縣趙子三重建。

看波橋 在縣治東。一名「笠澤。」

獬豸橋 在縣門右,舊名「庶寧橋。」 宋大德六年,判官王英建。以上在前河。

利民橋 在縣內尚書巷南。元至正十四年,邑人李誠建。

六子橋 :在城內,縣治東北。

吳興橋 在城內六子橋東。元至正十二年,僧智堅建。

通利橋 在城內衍慶坊南。元至正七年,邑人沈敬建。

淳安橋 在城內崇真道院左。明洪武十七年,知縣張紀雲建。

亨利橋 在城內東水門西,明洪武十四年,知縣饒毅建。以上在中河。

治安橋 在城內,俗名「小倉橋。」

濟民橋 在城內,俗名《駱駝橋》。

重慶橋 在城內,俗名「斜橋」 ,在城隍廟東南。明嘉靖元年重建。

惠民橋 在城內。明嘉靖二十二年重建。太平橋 在城內。明正德六年里人何源重建。萬民橋 在小西門內。俗名「城河橋。」 以上在後河。

積慶橋 在西水門內。明弘治六年,知縣金洪、邑人王宗吉建。

永安橋 在聖壽寺西。明洪武八年,僧法海建。永定橋 在城內,俗名「大倉橋。」 元至治元年,知縣陳璧建。以上並在西河。

旱聖堂橋 在縣治東南。元泰定二年建。望京橋 在城內望京坊內。二橋並旱橋。福民橋 在城外,即門外弔橋。明正統四年邑人何海重建,後燬。天啟二年知縣晏清再建。𥙿民橋 在城外。今名「聯虹橋。」 明嘉靖二十三年里人丁宣易石。

利往橋 在城外,俗名「長橋」 ,又名垂虹橋。宋慶曆八年,知縣李問、尉王庭堅建木橋。治平三年,知縣孫覺重修。紹興間,淮上告警,有倡議焚橋者,郡守洪遵堅持不可,因得全。元泰定二年,判官張顯祖始易以石,下開六十二洞。三年,達魯花赤完者以四石獅鎮之。至元十二年,元帥甯玉再建,增開二十三洞。明洪武元「年,知州孔克忠重修。永樂二年,知縣蔣奎砌磚面,翼以層欄。正統五年,巡撫周忱修。成化七年,知縣王迪修。十六年,邑人屠母趙氏重建。」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劉定國重修,并增置石欄。

驛橋 在城外,接待寺前。

大名橋 在城外學宮右。舊名「大明。」 宋寶慶三年里人謝妙真建。明宣德五年知縣賈忠重建。登龍橋 在城外。宋淳熙二年建。明弘治十二年知縣劉澤重建。

醋坊橋 在城外,俗名「唐家橋。」 明永樂九年重建,更名「太平橋。」 弘治十二年,知縣孫顯重建,近圮架木以濟。以上並在東門外。

安邑橋 在南關外,俗名「跨塘橋。」 康熙十一年,里人楊粹羽等議建,知縣雷珽詳請。十五年,知縣塗應旂落成。

保安橋 :在城外,順治初年建。

濟南橋 在城外,明嘉靖二十五年,寺丞吳淓建。

履泰橋 在城外。明嘉靖三十年,郎中吳涵建。以上並在南門外。

通濟橋 在城外貼水門。明正統七年,縣丞吳珩建。

皇清順治十五年,易「木」,今仍為石。

流虹橋 在城外。明弘治九年,里人倪昂、杜茂重建。

楊家橋 在城外,原名「撫安橋。」

養民橋 在城外楊家橋側,俗名「八字橋。」 「子來橋 」 在城外關王廟前。明隆慶年間建。以上並在西門外。

永濟橋 在城外。明正統四年,里人許珣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