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5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文學書院 舊在醋庫橋東。元至順三年,巨室曹善誠建,以祀吳公子游,設山長,宣慰使王都中題扁。明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耿橘重建於縣治西北,為虞山書院,有五經房、弦歌樓。堂三楹,奉吳公像,顏曰「南方精華。」 天啟中毀,崇禎六年復。裔孫言福、言《恂如》請於知縣楊鼎熙,建虞溪書院 。明參政周木以虞仲裔孫,題請特建。弘治間,知縣計宗道於阜城門外殿橋西建書院祀虞仲,顏其堂曰《讓德》。

養賢書院 在明倫堂西。

皇清康熙四年,教諭沈汝蘭查復學宮旁侵址,督糧

道參政盧綋、海防同知魯超特設講學所,知縣李璞捐建。

養蒙社學 在慧日寺西。舊在縣治西。明成化間,知縣甘澤建。弘治八年,知縣王爚改建於此。九年,知縣楊子器拓大之。萬曆甲午,知縣張《集義》增構門廡。三十八年,知縣楊漣延塾師以教貧民子弟。今廢。

吳江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初有文宣王廟,在縣治西。宋大中祥符五年,詔天下修廟學,縣令李恭、尉聶復始作新之。慶曆七年,縣令李問、尉王庭堅欲重建廟學,勸民輸錢數百萬,會詔止,不果。元祐中,知縣程端始竟其事。建炎兵燬。紹興間,知縣石轍即東門外「開江營」 之舊基改建,邑人王份捐地廣之,即今址也。乾道五年,知縣趙廣開拓其地,建明倫堂,立四齋,曰「興賢」 、「進德」 、「日新」 、「時敏」 ,通號舍為三十楹。歲入米幾千斛、錢若干緡,以給學費。淳熙五年,知縣陳翥修。嘉定八年,知縣孫仁榮重建大成殿。十年,知縣呂祖憲修。淳祐初,學生王南建登龍橋於左。宋季悉毀於兵。元至元都元帥甯玉、敦武校尉杜福重建。明洪武二年,仍改縣學。齋二曰《日新》《時習》。三十年,汪茂實修,重繪塑像。正統十三年,巡撫侍郎周忱、知府朱勝隘之,徙左右民居以展宮牆,重加修建。景泰六年,巡按御史趙縉建後堂及學舍共三十六楹,知縣賈亮重修。

文廟明倫堂天順五年知縣章亮建,教諭廨,成化

初,知縣王迪又徙居民,以廣廟宇。五年,提學御史陳選改「文昌祠」 為「鄉賢」 ,土地祠為「名宦。」 弘治十年知縣郭郛修。正德十年巡按唐鳳儀重建明倫堂,增建訓導廨。嘉靖二年知縣王紀修。十年改稱

先師廟,以主易像,又建「啟聖祠」 、敬一亭。三十二年

知縣楊芷重修建「時化、射圃二亭。」 萬曆九年,知縣徐元重修大成殿。十八年,知縣趙夢麟重修兩廡及明倫堂、講堂。二十年,教諭徐汝宣重修本署。二十七年,知縣孫大壯及縣丞、主簿重修五門,并重建穿堂。三十九年,知縣馮任重修廟學,并建泮宮門樓。四十二年,知縣魏士前重修啟聖祠,「敬一、時化、射圃三亭,并」 櫺星門。四十八年,即「時化」 亭建尊經閣,并建龍門。天啟四年,知縣晏清重建文昌閣於五門外。崇禎二年,知縣熊開元、教諭薛邦憲移置啟聖祠於廟後,改建明倫堂。以堂舊材,建鄉賢、名宦二祠於儀門西。又重修龍門,改建東西兩廡,併重修五門文昌閣。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唐增、教諭陳繩舜重修廟及《啟》

聖祠、明倫堂、尊經閣並教官廨。十一年,知縣吳就恆、教諭洪天開重修廟並耳門、儀門、土地祠、文昌閣、明倫堂。十三年,知縣雷珽重修泮宮門樓。康熙三年,本府同知魯超、推官龔在升及縣丞、教官各捐俸重修明倫堂及儀門。五年,知縣劉定國捐俸重建「萬仞宮牆,併修葺名宦、鄉賢二祠。」

震澤鎮學 。宋寶祐元年,邑人沈義甫私建。中為明教堂,東為三賢祠。元至元中,陞為儒學,設教諭一,訓導二。

蒙古字學 在長橋東,元元貞二年建,至順二年重建。

社學 在縣治東北。元至正十九年,知州趙仁以學在城外,而生徒多家城中,故立州社學以便之。置齋二,曰「日新」 ,曰「時敏」 ,後廢。明成化五年,提學陳選即其址重建。又令各都悉建社學,共一百二十七所。按明制,每里建社學一所,設教讀一人。在城十二保,每保一人。崇禎時革,止留一教讀數社生,備鄉飲歌童之用。今學址僅存土阜云。

同里社學 明弘治五年,知縣金洪奏除稅課局,改建,今廢。

古塘義塾 明成化十八年里人姚芳私建。置田八十畝,以給膳貲,延老成通儒,訓里中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