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6 (1700-1725).djvu/1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雪軒、尚書古榻、天香亭諸勝蹟。萬曆五年,徐文貞階以賜衮留鎮山門,乃於殿西北作樓三楹貯之。莫方伯如忠題曰:「有衮樓。」 歸真庵 與頤浩寺鄰。元至治間,僧堅建七寶教寺 在七寶鎮,初名福壽,在陸寶山,本陸氏香火祠,俗呼陸寶庵。既徙吳松之曲,請于吳越王,賜以《金字藏經》,曰:「此亦一寶也。」 遂改今名。後松江潮壞,三徙于茲。宋初張澤捨宅為寺,今為伽藍。僧信協力重建,大中祥符元年請額。寺有五代時檜及羅漢松,今檜亡而松猶存。明成化十九年,建大士殿。萬曆十三年重修。大殿成,引橫瀝水,四圍前石橋為中香花橋,左右為東西香花橋,南出市街。

南七寶寺 在三十五保。宋大中祥符元年建。報慈庵 在三十五保。宋咸淳間僧密建。餘慶庵 在三十五保。

德濟庵 在三十六保

壽安施水庵 在府東北三十里,宋紹興間建。戚宅庵 在府東北四十里。

法華庵 在府東北四十里。宋元豐間,僧壽建。元至正間,僧真修。

聚沙庵 在府東北四十里。元豐間,僧妙堂建。資慶庵 在府東北四十里。宋咸淳間建。施水庵 在府東北四十里。宋咸淳間,僧奉建。顧志云:「在莘莊鎮南。舊有趙孟頫金書《法華經》。明崇禎元年僧聖炯建萬壽佛閣。」

福智庵 在府東北四十里。元大德間,僧智建。普門教寺 在盤龍塘,俗稱盤龍寺。唐大中十二年,吳人陸素建,名「觀音院。」 宋祥符元年賜額有「石天王。」 舊傳大水中漂至,人多禱之。

德濟庵 在簳山。元大德三年邑人張謙建,僧穹開山。東堂後骨塔有松上覆,如偃蓋然。華潮圓通庵 在三十三保華潮浦上。宋宣和三年,僧言建。

崇壽講寺 ,在吳淞北楊林,俗稱「楊林寺。」 宋元祐間,僧欽法華建。

普光寺 :在青龍鎮,即普光教院。宋紹熙五年,里人杜國珍建,僧印開。山中有「勁節亭」 ,明初廢。正統元年,僧湛秋淵始建法堂。成化間,僧普馨以次復興而始盛。

西隱庵 在泰來橋市,枕漕溪降福橋。宋乾道中建,中有古柏、古桂、天圓地方池。趙孟頫《碑記》。「戴墳庵 在四十五保。元至正十年,邑人戴誠甫建,僧學開山。」

張浦庵 在三十三保。元至正間,僧忠建。布金禪寺 在四十七保大盈村。俗稱「大盈寺。」 本法雲院。唐太和二年,孫均建,宋易今額,復為院。佛殿、鐘樓、山門、法堂,歷宣和、建炎、淳祐諸年,郡武弁顏霸、孫、曹諸人始備。元至元間,僧性并重修。有巨釜浮江而至,為寺勝蹟。

青巖塔院 ,在三十八保。元至元二年,僧輝建。真淨院 ,在唐行南。元至大初里人曹宣慰建,僧印月、江開山。

法會庵 在青龍南。元至正十六年,僧古鑑建。管浦庵 在管浦上。元至正間,僧衍建。

寶月禪院 在城內生春橋西。元至正間僧善定建。佛像皆脫沙塑,牌位皆名賢書。後有梅花林,為寺之勝致。明正德辛未,積雨橋壞,鄰人請于縣,欲撤其材以為橋,遂廢。萬曆元年重建。隆福教寺 在青龍鎮,初名「報德」 ,唐天寶間建,至長慶中始建寶塔,昇仙臺在其前。宋大中祥符間,有暢法華駐錫寺中,日誦《法華》,年八十化去。僧澤隨瘞其靈骨,于寺門之左,建石塔以識之。元大德三年,主僧普善募宣慰使司任仁發重修。明季傾頹殆盡。

皇清順治五年,百愚斯禪師住持。法緣駢輳,興構一

隆平寺 在隆福寺北,故俗稱「南寺」 、「北寺。」 本朝清院,唐長慶元年建。宋太平興國中,僧寶重建。明嘉靖後,改為新縣城隍廟,後移縣。唐行欲遷之,不果。有寶塔,亦廢。

福善寺 在內勳浦之陽。梁貞明六年,僧智道建。時多虎患,道至,虎即遯去。晉天福二年,額名「尊勝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竇林庵 在三十三保。宋嘉泰四年僧塤建。東濟庵 在四十六保。元至正元年僧敬建,後圮。明隆慶初顧少卿從禮重建。萬曆二十四年燬。陸宗伯樹聲、吳太僕炯即里人薛汀所捨地重創梵宇,更名「慈濟。」

慧日教寺 ,初名普寧慧日院,在孔宅里,俗呼「孔宅寺。」 寺有宣聖祠,相傳祠中有古柏二,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