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十三卷目錄

 常州府部彙考七

  常州府關梁考三

  常州府封建考

  常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七百十三卷

常州府部彙考七

常州府關梁考三   通志縣志合載

宜興縣

長橋 在縣治正南,去縣治二十步。高二丈七尺,長二十五丈。自袁令建設迄于今,橋雖屢圮屢建,而其址未嘗遷改也。

廣濟橋 即東水關,在縣治東南,以木為之。明正統間,易石鼎建。

通利橋 俗名「西水關」 ,舊亦木為之。明正統間,易石鼎建。

通津橋 俗名「新橋」 ,又舊名「市橋。」 宋治平間,令樓閌建。又伍賢鄉有橋同額。

北水關橋 在縣治西北。「舊《志》」 闕。

紫霞橋 在縣治北北水闕之南。舊《志》闕。以上并跨城河。

通濟橋 在縣大東門外。明天順四年,丞廖桓易石重建。

杜橋 在大東門外酒務後四十步,呼蝦蟆橋。本名「土橋。」 因邑人王公輔治地,得巨木板周布其下,相傳為杜牧之水榭故址,因稱杜橋。西隆橋 ,在西門外。舊《志》闕。

福德橋 在縣西門外,跨運河。明洪武四年,道士陳坦然重建。嘉靖四十年,官給銀重修。周橋 在縣南門外周瀆。宋治平間,令樓閌建。紹興間令趙與悊再建。一名「武安橋。」

倉橋 在周橋南,跨寺瀆。宋紹興間,令高商老建。後令趙與悊再建。

皇清康熙年間,署縣事熊坊再建,改名《壽山橋》。

寺橋 跨寺瀆

新溪橋 在縣南門外,宋嘉定間建。明正統間,邑人顧信中重建。

宜民橋 在古縣尉司北。宋寶慶間,縣尉趙汝邁重建。

通運橋 在古縣尉司教場西,縣令趙與悊建。迎恩橋 在縣北門外迎恩坊。

高橋 在縣北門外迎恩坊北。

壇橋 在縣北門外邑厲壇東,今廢。實土為關廟址。以上並附郭。

義莊橋 在徐義莊東。舊因水架木為梁,未久輒圮。明文靖孫中舍封于萬曆十六年,捐資易石重建。今廢。

蠡瀆橋 在縣東十八里。

慶源橋 今名「象賢橋」 ,在縣北三里。宋紹定間,令趙與悊重建。明弘治間,令陳榮再建。

皇清康熙九年,邑人朱拱泰倡修。

十里牌橋 在縣治北十里。明洪武初,知州卜原善建。隆慶六年,縣令韓容移建。去舊址向南約數十餘步。

葛墟橋 在縣北三十里,跨運河。

「古竹橋  」 、《黃土橋  》、「寺莊橋。」

袁橋 邵氏建

《唐門橋  》《王張橋》。

下張橋 在縣東二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建。王婆橋 ,元至正七年建。

新橋 明宣德八年,僧真相同建。

上塘橋 明景泰八年,施薰建。

方橋 元至正間建

「沈家橋 」 ,未載處所。

錢墅橋 明正德六年,錢道門建。

草堂橋 舊《志》在善計鄉。

塘角橋 明嘉靖四十一年建。

橫塘橋 明嘉靖四十二年,官銀建。

下裴橋 「康熙二年,陸澄修建。」

氻瀆橋 在縣北九里。明崇禎間,邵忠赤捐資募修。以上並跨開寶區。

湛瀆橋 在縣北十五里,跨湛瀆。元至元間,蔣監正力建。明嘉靖末,官給銀重修。

孫婆橋 去湛瀆北數十步。明隆慶二年,陳經等領官銀建。

工文橋 在縣北十五里,湛瀆西二里。

歸美橋 在縣東北,跨運河,一名「龜尾橋」 ,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