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鎮江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丹徒縣附郭。

北固山 在郡城郡治後。發自天目、屏風、三茅,至銅坑東卸而來,勢甚高,延袤數里。東行為馬鞍、迴龍諸山,又迤邐而北,至於釜鼎、京峴中。抽而右折為郡治。郡之北特起此山,三面臨江,迴嶺斗絕,勢最險固,故名北固。《水經注》所謂「別嶺入江」 者也。其內鞏一枝,南向為土山,嶪然隆起,狀甚尊嚴。晉、唐以來,郡治蒞焉,則北固實郡城之後屏也。晉謝安、蔡謨皆於山上作庫,以儲軍資。是後頹壞,山上猶有小亭,登降甚狹。梁武帝幸朱方,樂平侯正義為南徐州刺史,乃廣其路,旁施闌楯。武帝悅,登望久之,改曰北顧山。金山 在郡城西七里大江中,自長山西北起,為五州山,至下濞浦突入江,起為此山。又《地理約義》云:「金山自銀山過脈。按《華嚴經》,閻浮提外香水海中有七金山,遶須彌盧因,海水瀠迴,播溢無定,設七大金山以鎮之,此山似之,故名。梵語須彌華嚴妙高,故此山又名妙高峰,一名浮玉山。《道經》:上僊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去。故金、焦二山俱借名浮玉。《山海經》: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畝。此山大江環繞,風濤四起,勢若飛動。一名金鼇峰,一名伏牛山,皆以形言。《唐志》:貢伏牛山銅器、鱘鮓。一名獲苻山。晉獲苻堅俘置山下。又名互父。一名頭陀巖。《九域志》:唐裴頭陀挂錫於此,建伽藍於水際,獲金數鎰以聞,明皇賜名金山。《頭陀巖記》:李錡奏聞,易名。然建中時,揚州陳少游以甲士臨江,韓滉總兵『金山,與少游會』。」 則建中已名金山,非自錡始。《梁書》:「天監四年,帝臨金山,修水陸會。」 則金山之名,又非始於建中矣。宋大中祥符五年,真宗夢遊其處,改名龍游山。天禧辛酉,復名金山。

三石山 一名「筆架山」 ,東曰「巧石」 ,奇峭險拔,類斲削而成,雖大水不沒。

石排山 亦曰石𥱼。其上多昔人鐫刻,水嚙苔侵,悉不可辨。有桂月島、剪濤石、拆葦汀、梳羽巖、夢漁墩、夕陽城、舞蛟洞、問龍潭王伯高曰:「此即《佛印》所云經之鸕鶿國也。」 相傳上有郭璞墓。按《韻書》,排與𥱼通。此山皆巉石,隱出水面,若木𥱼然,故名。元延祐間,總管張廷珪言:揚子江古號天塹,舟到金山急流處,謂之攛𥱼。泰定間,臺臣檄云:「金山盤渦旋激,號為大𥱼」 ,又名龍門,又曰龍渦。傳水深二百丈,險之甚者。

焦山 在郡城東九里大江中,與金山並峙,相距十里許。按焦山從象山渡脈,善水者云:石底捫之,有石閾橫亙江中,如游龍之勢。冬月水落,近岸之石閾猶可見也。俗云「門檻石。」 焦山兩獅形,象山兩象形。獅象截水之下流,郡之門戶在焉。金陵之下流,賴為鎖鑰,亦稱雙峰。韓維詩:「一帶分江紀,雙峰照海門。」 以雙峰指後兩小山者非。《圖經》及《類集》云:後漢焦光隱此,故名。舊名樵山。宋敕焦光洞隱樵山,又名譙山。《寰宇記》、杜佑《通典》皆有譙山戍,宋之問詩「戍入海中山」 ,而江淹《焦山》詩亦作譙。亦名浮玉,今巖石有石刻。浮玉山二:一在石屏石之側,一在三詔洞之右,而金山祖師巖石壁亦有之。山之餘支東出,分峙於鯨波瀰淼中。曰海門山。《唐詩》稱松寥夷山佛印曰海門國。

月華山 在府治西南。有月臺遺址,一名「萬歲山。」 晉刺史王恭初建萬歲樓於其上,至唐猶存。唐人多所題詠。宋初呼為「月臺」 ,後改「月觀。」 紹興戊午,郡守劉岑復加修創。汪藻為《記》。

日精山 :在府學內。上有《日觀》遺址。

壽丘山 在府治西南。宋武帝微時宅基也。帝既即位,築丹徒宮,後建慈和、普照、雲臺諸寺。有壽丘司徒廟、宗忠簡公祠,又為四賢祠。南麓有龍華寺,即其址建丹徒縣儒學,改名聖像山。唐頹山 在府治西南。城隅有羅漢寺、五通廟、風漪軒。宋蘇庠詩云:「竹陰既疏明,流泉復清駛。」 是亦城中佳境也。今其上僅存五聖廟。

京峴山 在府城東五里,即秦所鑿泄王氣處。上有夏禹王廟、蕭梁公主廟、唐顧雲《隋司徒廟碑》。「地控金甌,城臨鐵甕。山分荊峴,水接蓬瀛。」 屢下有龍目湖。

花山 在城東三里,一名東山。有花山寺及李衛公園亭,今廢。皇甫冉詩「北固多陳跡,東山復勝遊」 ,即指此。

雩山 :在城東三十里。上有昭應廟。

大瀆山 :在城東三十里。

華山 ,在城東六十三里,即《樂府》所謂「華山畿」 者。有廣惠仙真觀及廣德王廟、神女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