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1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金壇縣

建昌圩閘 明正德十年建。知縣劉天和《記》略曰:「金壇西北有圩曰建昌,其上流全受茅山、丁甪、長山諸水,每夏秋霖潦,則水汎濫而下,乃環圩築土為堤以禦之,週八十餘里,分諸水為二派,南北環堤而流,以入於運河。圩之內皆平壤,以畝計者近十萬。中為天荒蕩,溪流旁達積水以備旱,畝與田稱。舊於圩南置閘」 以司蓄洩。都圩垾閘 ,明正德十一年造。知縣劉天和《記》略曰:「金壇之地,惟四區為最。下區有閘,名都圩,其上流分受茅山、方山,全受丫髻山、青龍洞、黃金山、白玉澗四源之水,南北分流,入長蕩湖,介兩河之間,田皆窪下,隨地形築土為圩為垾。中曰蕩,東曰邵家,曰東莊,曰岳家,凡垾四:北曰大蕩,曰張」 家,曰蕩景,曰「伏草」 ,凡垾三圩一。南曰蕩垾,曰上葑,曰中葑,曰下葑,曰張祥,曰戴圩,凡垾五圩一。其間復有枝河二,導水自閘以達於運河,瀦於湖。

長新垾閘 在二十四都。明萬曆六年,知縣劉美建。

莊家棚閘 在平湖門南右,即今大南門,更名《弘化》。

柘蕩閘 在縣北十里

岸頭閘 在縣東十五里。

三河口閘 在縣西北七里,即三里岸橋。七里橋閘 在縣北七十三里,接丹陽境,為本縣運河上流。以上諸閘,俱明萬曆年間,巡撫都御史宋儀望令縣創建,所費不貲,欲省築壩撈淺之勞,然霖潦一至,水被阻截,遂為上流緣河田害。冬餘水涸,仍藉撈淺,民始病之。今皆廢壞矣。

荊溪官坊埭 《寰宇記》云:「在縣西北四里,舊為節水處。」 齊梁之代,埭北下塘村有周、鄭、劉、師四族,並有官,因名。

思湖下口埭 在縣南十八里。溪水出長蕩湖口,深淺不常,故置「埭」 以節之。今廢。

縣南壩 在南水關下。元至元間,耆舊張桂等言:「本縣河道,西北高仰,東南低窪,水勢趨下,實難灌輸,宜於太虛觀前置壩官。」 從之,至今便焉。莊家棚壩 ,在平湖門南,右更名弘化。

莞塘 ,在縣東南三十里。梁大同中,侍御史謝賀之種莞其中,故名。

單塘 在縣東北二十八里,跨丹陽境。

陳塘 與柘蕩相連,約百餘畝。

「寄秧塘 」 在塘上,約三十餘畝。

洋塘 在西莊,約六十畝。以上俱七都。

「官塘 」 即「大塘」 ,在大塘村西。

前塘 在路莊,約二十餘畝。

萬年塘 :在東南莊,九十六畝。

上疁堤岸埂 ,在八都大路東,長八十丈。觀東堤岸埂 ,在八都大路北,長一百丈。大雲橋岸埂 ,在九都大河南,長四百十丈。後莊堤岸埂 ,在十都徐村北,長四百五十丈。後堰塘岸埂 ,在十一都大河南,長一千二百丈。

翟莊橋岸埂 在十二都大河北,長一百二十丈。

蓮陂 在縣西八里,宋嘉定中廢。

萬束陂 在縣東三十五里。《祥符圖經》:「陂宜稻,頃收萬束,故名。」

《杏甘塘 》在杏甘村,約二十餘畝。

下衣塘 :在路莊,約三十畝。

黃塘 在後莊村東北,週四百七十丈。

東塘 在薛家村西。週一百九十丈。明洪武間新開灌田,民賴其利,歲旱無憂。以上俱三都。鵝毛莊塘 在四都橫堰西。週四百二十丈。東禪寺塘 在寺前官路旁,長週二百丈。小塘 在六都垾頭,約二十餘畝。萬建塘 在七都呂洪村東。週一萬八千丈。茅頭塘 在朱港村北。週三百七十丈。

謝塘 在東謝村。梁謝法崇造,約百畝。

北干塘 在斜橋村,東週二千一百五十丈。「方基」 塘 在李家涇,西週三百五十丈。

西長塘 :在野田村東,週七百五十丈。

東長塘 在蓮荷村北,週一千二百五十丈。黃塘 在八都潘莊,約三百畝。

時塘 在八九都,共之,約百畝。

鶴塘 在九都鶴莊,約百畝。

大塘 在十一都莊家田。西週一千二百丈。神塘 在十三都史家田。北週一千一百丈。梁塘 在十三都湯家田。西週一千一百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