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將軍祠

靈護廟 在縣東嶽廟之左廡。神姓王氏,名越祖,宋時邑開化鄉之沙頭人也。其生平無可考。相傳驅飛蝗於嘉定,反風濤於寶曆,療疾疫於紹興,累著神應焉。紹定三年,敕賜廟名「靈護」 ,後封福濟廣利侯。元至正年間,復有息風救漕之功。

東海信郎王廟 在縣東南一里。唐狄仁傑毀淫祠斥之,後易名「土神」 ,今稱「廟涇廟」 橋是其地。又有宗郎王廟,在城南倉橋之北,今廢。又有石城王廟,或謂即宗郎王,皆廢不可考。

五顯靈官廟 在縣治東。舊傳「神姓蕭氏,兄弟五人有功於國。」 宋大觀中,賜今額。元延祐、明洪武、宣德間,並經重築。其本廟在徽之婺源,常顯靈於大江南北。

晏公行廟 在北城外,神名「戍仔」 ,臨江人,尸解而成神,顯靈於江湖之間。元時以陰翊海運功,封平浪侯。明仍之。

洞淵宮 ,在城北梨花莊之後。其神俗稱曰「行災」 ,或云司痘之神,而謂是漢之張騫,甚無據,巫祝群趨之。

至德祠 即太伯廟,舊在縣東南梅里平墟。宋哲宗元祐七年,詔吳太伯廟以「至德」 為額。明洪武十年,別建於城內婁巷,以便祀事。弘治十三年,知縣姜文魁仍即梅里舊址重構,規制有加於前,有司春秋致祭。正德十二年,同知范澤修婁巷廟。嗣後歲祭,鄉城無定。萬曆末,知縣劉五緯再葺婁巷廟。天啟間,吳大朴又修梅里廟。

皇清康熙初,吳興祚兼二廟,修之。

伍相祠 ,在縣西胥山。夫差既殺伍員,投之江,吳人立廟閭江以祀,而名其山曰「胥山。」

春申祠 。在錫山之麓。黃歇徙封於吳,吳人祀焉。唐狄仁傑毀淫祠及之,改名「土神廟。」

徐偃王廟 在縣西石塘山之麓。宋尤棟《記》:「王,嬴姓,誕諱,為周諸侯,治以仁義。穆王西游忘返,諸侯交贄朝徐,穆王馳歸伐之。王不忍其民去之,子孫因散處徐、揚間,故往往有為王立廟者。」 或云:「徐子章禹嘗見執於吳,徐之宗族子弟散居揚州,因立其先王之廟,在錫芙蓉山。」 舊亦有廟,今廢。

項王廟 在縣南開化鄉。舊傳項羽避仇吳中,嘗居其地,故祀之,不詳其創始。

「七賢祠 」 即「崇正書院。」

尊賢祠 在惠山二泉亭之上。初祀陸處士桑苧、翁羽,後益以華孝子寶、湛長史挺、李丞相紳,為「四賢祠。」 明天順中,以華有專祠,因去之,名「三賢。」 正德中,邵文莊寶撤而新之,益以宋無錫令焦千之、國史編修秦觀、尚書文簡公尤袤、御史裡行錢顗、明高士雲林生倪瓚、義士張翼、中書舍人王紱共十人。嘉靖末,又增封武昌守秦旭、邵文莊寶,易名《尊賢》,勒之祀典。

皇清續入明:翰林學士華察、中書舍人龔廷祥其孝。

子薛天生、劉懷蔭,不知何年從《三孝祠》遷入。及知縣吳興祚建雲起樓,乃遷祠於泉之右偏,當若冰洞之東。又進明提學副使鄒迪光、通政使參議沈應時,先後合十有八人。祠圮,知縣徐永言修德水亭,新諸木主奉祀。其中稍北小樓,即興祚長生祠也。

道南祠 在東林書院

華孝子祠 在惠山寺之右,第二泉之左。其地名華坡,蓋即南齊孝子寶所居之故地以祀之。祠後廢,宋王彬創復之。明景泰間,知縣顏肅重修。弘治中,寶裔孫煇等又加增葺。萬曆改元,提學御史謝廷傑案行有司,春秋致祭。按:寶既以父死長安,不婚不冠,後以弟寬之子為子,年七十餘,歷宋及齊而沒。建元三年詔旌,故今稱「齊孝子祠。」 初并祀薛天生、劉懷蔭,名「三孝祠」 ,蓋二人皆與寶同時被旌者。華之子孫極盛,而薛、劉之後無聞焉。後遂撤二主於尊賢祠,而此耑祀寶。今《尊賢碑記》亦不及其事,獨二木主頹然在列耳。

顧右丞祠 在邑之南林,祀晉無錫令顧悅之。明嘉靖中,其裔孫起綸建。

吳、許二侯祠 在縣南開化鄉。俗傳蕭梁時,晉陵、無錫二令,以湖流泛濫,行視隄防,值水大至溺焉。故鄉人祀之,今為土神祠。

李忠定公祠 有二,一在膠山寺,後廢。明正德中,里人安國重構。一在「惠山尚德書院」 ,正德中,邵文莊建。

皇清康熙五年,邑李氏移祀於惠山寺「日月池」之旁。

秦淮海先生祠 舊在「粲山」 「龍圖墓旁」 ,後廢。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