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徐顯卿撰碑

皇清康熙十五年,重建。正殿一在永豐區犢山麓。

隋陳司徒行祠 。一名「烈帝廟」 ,在縣北三里大聖院西,下張橋東。明時始建。

皇清康熙三年,里人莫廷鶴重建。

李侯廟 在縣周廟之右。《搜神記》云:「侯姓李,名祿,長興童莊人,沒而為神,是處有靈跡。」 宋寶慶元年,有司列狀,諸路州縣俱各祀之。又一在瓦窯,一在鳳凰川。

靖江縣

社稷壇 在城外東北隅,地五畝,中有古柏,四周繚以土垣,石坊為表。故老相傳,明崇禎丁丑,毘陵惲本初與知縣陳函煇善,過壇見古柏,心欲之,潛伐四株去。翌日浮江而歸。半渡,怪風大作,鼓巨浪,舟幾覆,漂其木四散入海,行李失錯。後陳聞之,驚歎曰:「吾亦夢神見訴,亦一異也。」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地五畝,繚以周垣,石坊為表。壇北向,東西二丈五尺,南北亦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各三級。壇下前九丈五尺,東、西南各五丈,以垣繚之,立門由北入,有石主,長二尺五寸,方一尺,埋於壇上平中,近南止露圓尖,距壇邊二尺五寸,有木。主高二尺五寸,闊四寸五分,厚九分。座高四寸五分,闊八寸五分,厚四寸五分。其神號如社稷,曰《縣社之神》,《縣稷之神》。餘倣此,皆朱漆青字。

邑厲壇 在城西北,地五畝,繚以周垣,石坊為表。

城隍廟 凡二。一在察院東。明成化八年,知縣張汝華創建大門、正殿、寢宮各三間,翼以兩廡。修於正德改元,再修於隆慶三年。至萬曆四十四年,知縣趙應旟命道會展丹衷,益地共一畝七分,募貲一新。殿宇落成,趙手書「聲靈赫濯」 四字額之。四十六年,寢宮成,有碑記事。知縣陳函煇於崇禎十年復修。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鄭重捐俸益地二分六釐,命耆。

老羅竹聞卿等募貲鼎新。一在生祠鎮中街,邑庠生朱韶,施地耆老朱可學、朱可立,助磚瓦木料。順治六年建。

關王廟 凡二,一在南門外,地一畝八分,前門樓,後廟、兩翼室,後禪堂。明萬曆三十年毀,邑人朱正約復建,仍圮。崇禎十年,知縣陳函煇鼎新之。一在孤山東南。

張睢陽廟 在東門外塔旁,東址一畝。明萬曆三十年,署縣事郡判劉春葵建。

海神廟 在邑西北七里水洞港。明天啟永,邑人毛士綸建,助香田五十畝。

丁墅廟 在邑西北水洞邊。址五畝,門堂側翼共十三楹。旁有土地祠一楹,稱「丁墅大王」 云。相傳謂元人也。按丁其姓;墅,別業也。此必丁氏別業事佛之所。既死而別一室以祀其主耳。相傳既久,遂以「丁墅」 為神名焉。土人尊之以為靈。中有銀杏一株,亦數百年物也,與龍王廟相近。二樹每夜常吐白氣,兩相合云。

永興廟 :在西門外雞鵝市西。邑民倪姓者建,以鎮水口。

岳武穆祠 在縣治西十八里,地名「生祠堂。」 宋紹興中,武穆安置百姓於陰沙,百姓德之,為立生祠而尸祝焉。後人益以關壯繆、張睢陽像。後有禪堂,香火頗盛。

龍王廟 ,在城西北五里,地五畝,門堂左右夾室俱如制。相傳明洪武中亢旱,鄉民群禱,有龍從西北來駐其下,成兩深潭,須臾雨洽。里人捐地構祠祀之。中有銀杏樹,大數合抱,高十餘丈。有謀伐之者,神見夢於令曰:「何為奪我華蓋?」 鋸下有漿出如血,遂止。至今下有鋸痕,禱雨往往靈應。

八蜡祠 在水關南馬洲書院旁,知縣陳函輝建。

四賢祠 在孤山絕頂。知縣陳函輝建,以祀趙孟頫、虞集、孔元虔、孫一元流寓諸賢。有香火田三十餘畝。

胡公祠 在南門外,前門後,祠三楹。明隆慶五年,以知府胡格誠賑荒,有德於民,立祠祀之。陳公祠 在胡公祠東門一楹,廳三楹。左右夾室,為前大名兵備副使陳文燧立,尋廢。明萬曆四十年,其子朝璋判郡,為重建。

滕公祠 在關王廟南。明萬曆四十五年,閤邑官民,以滕招撫應天時奏立。縣有開創功,立祠祀之。址一畝,邑人朱大棐捐;祭田五畝,邑人劉文栻捐。今移建三賢祠,其基地上價入民戶。後祠廢。今有牌位供關帝廟,春秋特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