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淨院 :在縣北一里弔橋東,順治十三年建。
香潔禪院 在縣東南二十里清泉區。順治十四年,邑人吳益同僧自証建。
天相院 在縣西四十里安樂橋。明洪武初,建真武廟。
皇清康熙丙午,霞溪陸氏捨基重建,改今名。
觀音堂 在縣西南五十餘里從善區下莊。明嘉靖中,里人丁七捨宅建。
通真觀 在縣東南隅。陳太建二年建,名「宏道。」 唐神龍中改「興道。」 宋大中祥符二年賜額「元通」 ,避國諱改今名。有北極閣,南唐保大中,道士馮道京建。閣前有井,井西有手植雙柏,色極蒼翠,今不存。蜀人盧縕文提刑過此,題曰:「雙樹婆娑三十年,江南秀色上參天。」 宋大觀二年,侍郎鄒忠公浩宿道士周希信房,題其軒曰「一覺所。」 蓋以夢覺等其身,則慨然論事,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明洪武二年,道士王秋碧復建。正統中,道會談景真等再建,敕賜《道藏經》一部,安奉玉皇閣。嘉靖三十年,經閣並燬,惟敕見存,而觀宇圮甚。隆慶六年,道會王元志、閔似默以觀乃祝聖習儀之所,募歙商朱永,首捐金三百兩,倡率鼎新。萬曆十二年,道士談圓慧募建文昌閣於大殿之南,邑人萬士和《記》。萬曆十六年,陳令移建鑾駕庫於殿東北隅。
皇清順治十五年,邑人周奕封捨樓木三間道《會王》
尚賢捐貲,鼎建「文昌閣」 四間於殿後東側。康熙九年,以大殿將傾,往洞庭山席氏家募化金五百兩。至十六年,以貲不繼,復往他處募之。道士張一諫竟卒於外,蔡尚質等踵成其事。
沖寂觀 在縣西五十里神安區官村。唐弘道元年,周選捨宅為觀,名「凌霞。」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元寂》。八年,避國諱,改今名。初,南唐時有道士許堅來遊,題詩云云。俗傳選因宅并有白兔升天,遂捨宅為觀。明正統二年重建。
洞靈觀 今名天申宮,在縣南四十里均山區張公洞前。單氏《風土志》云:吳赤烏年間建,初為佛寺。唐開元元年,萬惠昭天師投龍至此,奏復為觀。元宗御賜題額,後兵毀。許用晦《丁卯集》有《詠洞靈觀冬青樹》詩。南唐保大三年,道士周敬微繪圖奏請,遂賜營建。韓熙載《碑》云:「奮御筆以題額賜洞靈之美名。」 宋大中祥符四年賜金帛一新棟宇。乾道六年賜額「天申萬壽宮。」 明洪武二年道士陳清源復建,後廢。宣德二年道會談惟一構屋數楹,僅存其址。觀前石柱六,如華表,插天上刻時。泰定三年住山李勳募建,今仆其一。
會真庵 在縣西門外社稷壇前。「唐混康劉真人插蘆於地,枯蘆成葦,遂創此庵。宋建炎二年重建,後兵毀。明洪武二年,道士范道真等重修。永樂初,尚書蔣守約以樂舞生由此發軔。宣德間,道土屠景芳重修。正德中,道士徐元祚再修。嘉靖中,道士吳應仁重建正殿。萬曆二年,道士盧德膺重建大殿。」 萬士和《記》。
太平衍慶觀 在縣西五十里五牧村,今廢。迎真道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東亳陽。元泰定三年,道士鄭師正建,有《岳聖堂》猶存。
華陽道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東霞埠。宋建炎二年,茅山宗師劉混棲真於此。明洪武中重建,永樂中再建。
崇真道院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洞山區。唐開元二年建,後兵毀,明正統年重建。
玉潭仙院 在縣東南玉女潭之上。明嘉靖中,溧陽史際建,敕賜今額。今廢。
龍王殿 在琅玕山,離城八十里。其建置年月無考,明萬曆中重修。
真武堂 一在周孝侯廟後,南向。明萬曆初建。一在縣西南七十里張渚鎮,道士陸永德建。一在縣西北四十里板清圩,元皇慶二年邑人吳仲名建,嗣孫吳彥德重修。一在縣西澗橋南。一在清泉區徐禧蕩,明萬曆中道人郭定元募建,邑人徐封捨地勒碣,俞霑等並撰碑記。餘各村坊多有建置不一。
三官堂 在縣北三十三里和橋鎮,元泰定四年建。明成化乙酉,邑人邵珪撰《記》。萬曆元年盜毀,道士陳自鋼重建。一在縣東南四十里蠡墅村,明萬曆中建。
皇清康熙九年,里人袁文茂重修。
地藏殿 「在縣西南八十里太華山。明天啟四年建。」
靖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