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金櫃山 ,在縣西七里善應鄉。高十丈,周二里,地多墓田,青烏家以為「黃金入櫃」 云。

馬鞍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大儀鄉。高一十三丈,周三里,狀如馬鞍,因名。

得勝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大儀鄉。高七丈,周二十五里。宋紹興初,韓世忠敗金人於此,因名。蓆帽山 在縣西北一十二里大儀鄉。高七丈,周二十五里,狀如蓆帽,因名。俗稱「帽兒墩。」 小金山 在北門外。宋熙寧間,丞相陳升之來判揚州,創閣於子城上,曰「雲山。」 呂申公為守,又新之。淳熙間,鄭興裔撤玉鉤亭,增而大之,名「雲山觀。」 寶祐間,賈似道復建雲山閣於小金山,即環碧亭址建,亭臺精舍俱備。東望海陵,西望天長,南揖金焦,北眺淮楚。其下為深沼,又為平野堂,即觀稼堂舊址。春日卉木競發,揚人遊觀不絕。今荒寂已久,有不知此山之名者矣。

北洋山 :在城西三十里。

盤古山 在西興鄉,去城三十里,上有盤古墓,俗呼「廟山。」

土山 二一在南門外西隅,一在新城廣儲門外。明萬曆二十年,秀水吳某守揚州,濬河積土築而成也。舊名「土山」 ,樹以梅,遂呼「梅花嶺。」 萬曆三十三年,太監魯保重修,揚州知府朱錦有《碑記》,當道檄毀之,存其堂與樓,為諸生講學之所,名「崇雅書院。」 兵燹之後亦廢。今嶺前有史可法墓,蓋藏衣冠處也。

夾岡 在縣東北七里大儀鄉。東接灣頭鎮淮子河口,與蜀岡相屬。

浮城岡 ,在縣北二十八里豐樂鄉新城湖。山周四十餘丈。

桃花岡 ,在縣南一十五里永真沙。《寰宇記》云:「上有吳王廟。」

九龍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豐樂鄉。下接湖水。

蠻王阜 在縣東南五里第二港。《舊傳》云:「金主亮軍於此」 ,築土牆,週圍十五里。

駱駝嶺 在縣北開明橋西。其地形如駱駝,因名。今江都縣儒學在焉。

蒙谷 ,在縣東北五里竹西亭之北。

康山 新城內東南隅,舊在姚思孝給諫宅內。其上構堂,董其昌為題扁曰「康山草堂。」 以武功康海削職後,曾來此地與客讌飲彈琵琶處,故名。

皂角林 在城南三十里。宋制置使劉錡拒金人,奏捷於此。

東原 在宜陵東南十二里。有東原草堂、芙蓉別業、小香居、新柳堂、梅西堂諸勝蹟。舊為進士宗名世讀書處,今圮,碑記尚存。其孫元鼎仍力學躬耕于此。有《東原讀書圖》,四方士題詠甚多。揚子江 在郡東南。水發於岷山,下三峽,經九江數千里,曲折匯衍而下。過金陵,由瓜步下小帆山,逕儀真境,東下于鎮江分界。東北趨江都,出泰興界,入江寧鄉,為如皋縣境。東過天生港,至通州入海。《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通州蓋朝宗處也。其地澇則容水,旱則引潮,沿江之田,凶歲無憂。然漲沒不常,沙橫水急,為隄岸之害。又云:江水出于岷山,經東陵、內方,至于大別,而與漢合,東匯澤為彭蠡,東馳千里,而朝宗于海。此江之正派也。其在揚子者,西自黃天蕩西牛步沙,由瓜步小帆山達于縣境,橫亙百有餘里,與京口分界,迄東北入海,所謂「揚子江」 也。

大海 ,在郡東北。自鹽城而南,經興化、泰州如皋,折而東,通州海門諸鹽場,皆其濱也。至呂四場東南廖角嘴,始與江合。唐大曆中,黜陟使李承式創築捍海堰。宋開寶間,知泰州王文祐加葺。天聖初,范仲淹監西溪鹽倉,力請發運使張綸疊石重築,長一百四十三里,闊三丈,高一丈五尺,始無海患,至今賴之。近堰為風潮少損,每鹹水汎溢,田為斥鹵,比年屢受其害,必時加修治,方可永利。

淮水 ,按郭璞《山海經》,「淮水出義陽平氏縣桐柏山,山東北經汝南、汝陰、淮南、譙國、下邳,至廣陵縣入海。」 盛儀曰:「准無至廣陵入海之理,璞豈誤聞?或一時水泛偶經耶?」 近來黃河南注,與淮合流,併衝翟壩、周橋,泛入高、寶諸湖,而清水潭以決揚,併受淮之害。景純之言始驗云。

邗溝 「周敬王三十四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時夫差欲霸中國,乃築城廣陵,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謂之邗溝。」 漢吳王濞煮海為利,復開邗溝,自茱萸灣下抵海陵倉,及如皋蟠谿,以通鹽艘。隋煬帝幸江都,命尚書左丞皇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