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五十四卷目錄

 揚州府部彙考二

  揚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七百五十四卷

揚州府部彙考二

揚州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儀真縣

方山 在縣西四十里。其巔四面平正,故名。舊《志》:隋六宮駐此,遂置方山府。梁建寺其上,曰興雲,後更曰梵天山。有玉子石、貓兒石、鳳凰橋、黃龍池、柴王城、康尼寺,皆頹盡。

大銅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六都。山高一百丈,周廣七里,相傳為吳王濞鑄錢之所。鮑照有詩。

小銅山 在大銅山東,兩山相接,高五十丈,周四里。亦吳王濞鑄錢之所。

城子山 在縣北六里六都,高十丈二尺,周二里,其狀如城,因名。魏主丕臨江觀兵於此,築東巡臺,立馬賦詩而還。按《縣志》,「城子山在縣北三里。」

小山 在縣北二十里六都。高五丈,周一里。宋大中祥符六年,有言此山有王氣,即其地鑄玉清昭應宮聖像。詔建天慶儀真觀,賜號「瑞應福地。」 今廢。按《縣志》,小山在縣西北十五里。

臘山 在縣北三十里五都,高五十丈,周七里。上有天井池,其水冬夏不竭。又有白龍廟,宋郡守王大昌於此禱雨有感。

甘草山 在縣西一十里七都,高八丈五尺,周一里半。嘗產甘草,因名。

尖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七都。高三十丈,周二里。山頂極尖,因名。

雞留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七都,高九丈五尺,周二里。舊《志》云:「伍子胥欲報浣紗女,不知其家,乃留雞於此山以祀之,因名。」

橫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七都。與方、丫二山鼎峙其間,為上沛,而橫山獨亙其北。元魏於此置橫山縣,高埒方山。山之陽有禪證寺,梁天監中所建,即昭明太子讀書堂也。僧神堅以為太子院。後黃巢兵過,以刃加神堅,不能動,膜拜而去。唐六合令郟滂有《懷古詩》。

丫山 在縣西四十里七都,高三十丈,周二里,兩岸並峙,俗呼奶山。舊《志》云:「黃巢嘗屯兵其間,寨基猶存。」

靈岩山 在縣西七十里。舊《志》云:唐僧神建,傳法於四祖,有「逢岩即止」 之語,後至此山遂止,因名。建道場曰靈岩寺。後更為法義禪院,在偃月岩下。前有鳳凰臺,左有鹿跑泉、白龍池、萬山亭,右有龍鬥澗、瑪瑙澗。

焦家山 在縣東北五里六都,高八丈,周五里。昔有焦姓者居山下,因名。林壑蔥秀,亦可登眺。上有三將軍廟,宋劉宰作《記》。

戴家山 在縣東二十里五都,高十丈六尺,周一里。宋景祐中,嘗鑿斷岡阜。

石家山 在甘露鄉,即石丕葬處。

牛頭山 狀若牛頭,與冶山接。巍峰聳峭,高出雲表。山人云:「有九十九峰。」

神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七都,高一十五丈,周三里,上有九江王廟。山多細石,五色各具。元郝經有《江石子記》。按《縣志》,「神山在縣西南。」

白洋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江都界。

瓜步山 在縣西七十里七都。高三十丈,周七里,狀如瓜。在瓜步鎮南,臨江峭絕。後魏主燾南侵,起行宮於此,諸軍同日皆臨江,即其地也。山有盤道與井,皆魏主所鑿。山上舊有燾祠。宋嘉定間,知真州李道傳撤去其像,而以祀山之神。

《南兗州記》
曰瓜步山南臨江中濤水自海入江

「衝激六百里」 ,至此岸側,其勢少衰。

小帆山 在縣西五十里七都,高九丈,廣半里,距瓜步東,矗起大江中。山無草木,石白若礬,俗呼礬山。上有落帆將軍廟。《寰宇記》曰:「小帆山,即小石山也。」 又名石帆堆。舊《志》云:山北有出佛洞。唐會昌中,汰浮屠,教藏僧神,建肉身於此。山之東即黃天蕩,江流至此,甚險,舟人過之,競乞靈焉。宋鮑照有《石帆銘》。

茅家山 與北山相對,宋郡守袁申儒嘗築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