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4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政通橋 在縣東八里。舊建。

上馬橋 在縣東十五里。支水赴河,時有水漲,世傳元末紅巾於此上馬,故名。明弘治壬戌,施溥給資,命民何璉、僧人惠宗建。萬曆丙戌,節婦何氏重修。天啟辛酉,邑人程九齡重修。

下馬橋 在縣東二十里,通荊橋河,出湖。世傳紅巾於此下馬,入村搜掠。明弘治戊午,施溥給資,命道士金元𤣱建。崇禎乙亥,流賊至,居民斷橋以阻。今存石腳,止架木鋪土而渡。

新安上、下橋 在縣東。明弘治時,施溥給資,命民高子欽建。

通遠橋 在縣東三十里楓香堤中。秋時夾水蕩漾,多菰菱鳧雁之屬,道通太望、懷寧。明正德丁丑,知縣王泮建。

荊橋 在縣東,諸水匯於此,出泊湖。明邑勳石良引水溉田,橫約鋪荊,載土以濟。成化甲午建,萬曆間重建,運糧往倉者便之。

曹孫橋 在縣東荊橋堤中。康熙壬子,曹聖同、僧自如建。

利人橋 在縣東。舊名彭受橋。明弘治丁巳,施溥給資命民彭瑄重修,覆亭于上,以息行者。豆溪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明弘治己未,民周易等重建。

捎衣橋 在縣東南七十里。明成化乙巳,義民石璉建。

放生橋 在縣南郭外。相傳宋蘇東坡為舒州團練副使,按部至邑,有漁人獲鯉於龍湖,攜入市,金色爛然,頭生微角。蘇聞厚值買之,放此,故名。明成化甲午,縣丞王克明重建。萬曆間,耆民趙立綱、趙士彬相繼修。

皇清順治甲午,庠生趙純璧重修。

青龍橋 在縣南二里。明弘治壬戌,施溥給資,命僧真清建。

通水橋 在縣南十里。明成化壬寅,民吳普明造。

烏泥橋 在縣南十五里。明成化癸卯,知縣孫衍給資,命僧祖松建。

大喬沖橋 在縣南。地為龍湖分支,水隘則行人患阻。明萬曆中,邑紳金星耀造。

新興橋 在縣南二十里。明弘治癸卯,知縣陳恪給資命民陳昱建。

普濟橋 在縣南李家塥白泥湖尾。順治丁酉,庠生張自孔同眾姓建。

通武橋 在縣西關外。元余忠宣行師至此,伐木為橋。後人易以石,因名。

小橋 在縣西小西關,舊建。

大橋 在縣西一里。西源長溪諸山水至此匯為大河。舊有木橋,春夏山雨發洪,西坂漂沒,河難束流,橋亦旋廢。明萬曆戊申,孝廉畢顯祖捐貲糾工,造石橋,長數百丈,闊數丈,勢高於岸,雖夾巿被浸,橋不沒也。

皇清順治六年,深山起蛟,風雷震蕩,平地水深丈餘。

廬舍立毀,居民登橋避之。比及夜半,煙光中偪見龍影來自上流,人盡號呼,恐橋壞。幸闌干曾伏鐵蜈蚣,龍望見,乃折城邊而去,全活甚多。若晴明登眺,則兩岸綠楊,一灣芳草,頗多佳致。鎮波橋 在縣西四里。相傳下有蛟,以鐵牌鎮之。明成化甲午,義民李志建。

驪山橋 在縣西五里。明弘治庚戌,知縣陳恪重建。

凍僧橋 在縣西。昔有略彴。馬祖開靈隱,行風雪中,墮入溪,眾建橋,因名。明成化乙巳,鄭洪重建。

八達橋 在縣西,俗呼「麻踏橋。」 明成化丁未,民石枋建。

二郎橋 在縣西二十里,二郎河通衢。明成化辛丑,民徐祐鼎建。

雁兒橋 在縣西三十里,澗多蒲葦,嘗有鴻雁避冷餔兒於此。明天順癸未,民朱茂建。

更化橋 在縣西,俗呼「女兒橋。」 舊建。

通楚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世傳子貢為夫子答聘,經此適楚。明弘治辛酉,朱華、余槐重建。鳳凰橋 在縣西。明弘治辛酉,施溥給貲,命民朱仝建橋。將成,夜值月白風清,見眾禽擁一大鳥飛鳴過此,聲曰「郎都。」 識者辨之,曰:鳳凰也,因名。

尼僧橋 在縣西四十里。昔尼僧建,後圮。明成化丁未,僧明忠重建。

藕塘橋 在縣北一里。塘饒芰荷。明成化甲午民吳冕建。

深溝橋 在縣北五里。明成化甲午民張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