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僧會司 在真乘寺

道會司 在元妙觀

十便倉 舊在石山潭東。明季賊燬,知縣楊卓然詳請改建城內縣治側。

皇清順治戊子,知縣李世洽重建。

北糧縣倉 康熙二十年,知縣章時化以舊倉傾圮,重建。正中為廳,廳前有屏、有門,門外有柵,柵內西旁為土地祠、為鋪,環廳皆倉,計五十一間,南北糧皆貯於此。

北糧鄉倉 在石山潭舊基。知縣鄒應錫建,知縣章時化因舊倉傾圮,繼縣倉重建。中為廳,廳前有門,左為土地祠。倉共計二十五間。縣倉,知縣章時化思為費不貲,而又不敢輕用民力,乃謀諸鄉耆,共相捐輸,并捐俸以成之,有碑。南糧倉 舊在縣東一里,知縣楊卓然改建於主簿宅前。壬午年毀,今併入北糧倉。

濟留倉 :在縣治東,知縣李承勛建。

備用倉 在縣堂後。知縣翁溥建,今廢。

預備倉 四,東在興化鄉城頭坂,西在永福鄉九村坂,南在太平鄉郭公店,北在景寧鄉陶家園,明末俱廢。

義倉 九一在真乘寺,一在上太鄉得雲寺;一在棋盤石小池驛鋪內;一在安定寺;一在寒場嶺;一在白沙巡司,一在後部徐家橋;一在無相寺,並知縣王大謨建,明末並廢。

備用倉 舊設,以貯本縣贖鍰積穀,備賑濟之用,今廢。

常平倉 舊設,貯巡按察院,贖鍰積穀,以備荒歉。今廢。

仁惠倉 巡按察院舊設。囚田三頃,在田家橋地方。每年租八十石八斗貯倉,用給獄囚口糧。亂後籍焚,田荒。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李世洽召墾。康熙九年,知縣王

崇曾丈量清界,歲登入冊。

養濟院 在城東門外,明季廢。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李世洽「招聚孤貧入院贍養。」知

縣王崇曾亦矜惜焉。舊僅茅屋三間,風雨不蔽。康熙十九年,知縣章時化捐俸造瓦屋五間,孤貧乃獲安集。又歲時出資給賞,無告窮民咸歡祝不置云。

「漏澤園 」 原設二處:一在城西北一里李家山,一在小池驛大路旁,以葬無主者。路旁有碑。順治八年冬,知縣李世洽擇鄉約老成者八人,分遣相八鄉空地置園。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章時化捐俸買縣東郭外生員余繩直山一片,并馬柱桂民地,以備義塚。又捐俸建塔於其上,命耆民陳雲龍、黃一喜董其事。塔高一丈一尺,旁有門,虛其中以藏枯骨。行僧通泰發願日撿拾焉。有《界壩碑》石。

宿松縣治 ,梁宣帝大定庚子輔國上將軍僉事、樞密院事王鼎建。元至正甲辰,知縣戴昌鼎新。中為大堂,東為左庫樓、黃冊庫,西為常盈庫,又西為右庫樓、文卷庫,堂後有清風軒,軒後有子來堂,堂北為知縣宅,堂東為承發司、吏戶禮房、上下倉;西為架閣庫、兵刑工房、吏廨。堂前戒石亭,亭前為儀門,門東為糧廳,東南為土地祠,西南為儀仗庫。庫前之東為獄,西為馬廄,為賓館。明萬曆丙辰,知縣萬希堯改建賓館於東,獄房於西。正南為譙樓,樓之前有循化坊,左右有榜房,扁曰「榜諭亭」 ,有旌善、申明二亭。明末俱焚燬。

皇清康熙癸卯,知縣王民皞建大堂,建幕廳、自譙樓。

以逮衙舍庫藏,悉如舊制。九年己酉,知縣朱維高重修。

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廢。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察院 在縣治東半里。前門三間,儀門三間,正廳五間,廂房六間。廳後有亭,亭東有軒三間,亭後有堂三間,堂後復有軒三間,東有庖室三間,西有浴室二間,俱係明初建,末年燬,知縣孫繼文仍舊址重建。

府署 在縣治西半里。即知府李遜所建書院,後改為署,旋廢為礫場。知縣朱維高捐俸開基,漸次建造:外門三間、二門三間,正廳三間;廳前左右直房六間;廳後有亭三間,亭東有庖室三間,西有浴室三間,亭後有堂三間;堂後有軒三間,軒後有池。

陰陽學 在縣東修文坊。正廳三間,儀門一間,直房東西各一間。明洪武七年建,弘治庚申修。今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