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兩六錢二分七釐。協濟昌平州銀六縣牙行辦納懷桐等六縣各銀三兩。

鹽課附

安慶府屬懷、潛、太、宿、望五縣例食淮南綱鹽,原額銷引共四萬九千二百四十六引,續於康熙十八年奉文按丁加引,是以懷、潛、太三縣因丁多引少,共加一千七百六十三引,共銷准南綱引五萬一千九引。桐城縣例食淮北綱鹽,原額銷大引四千五百引,續於順治九年奉文剖一為二,應銷小引九千引,通共銷南北綱引六萬九引。

懷寧縣額銷引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七引,續加一百三十一引,共一萬四千六百六十八引。《潛山縣》額銷引三千九百四十九引,續加一千一百三十八引,共五千八十七引。

太湖縣額銷引五千一百一十四引,續加四百九十四引,共五千六百八引。

宿松縣額銷引七千三百八十引。

望江縣額銷引一萬八千二百六十六引,桐城縣應銷小引九千引。以上六縣奉派引鹽,每年俱督銷全完、奏銷在案。所有鹽課銀兩,俱係商人在鹽運司衙門輸納、不由本府徵解。按鹽課係估人自納,原於郡邑徵解無關,故《前志》不載。然銷引既有額數,則條繫在所宜詳。今以為商稅也。附諸商牙之後。亦各從其類云。魚蘆課附:

京庫魚課麻鐵等料、係懷桐、宿、望四縣魚戶辦納。明季萬曆四十七年以後、全解折色。續於順治九年部文、照《水部考》冊內解本色白麻三萬八千五百二十八斤二兩。遇閏、加白麻一千八百六十二斤一兩。每斤價銀三分

本色魚線膠二千三百八十七斤。遇閏加魚線膠一百二十二斤十三兩八錢。每斤價銀八分。本色熟鐵一萬七千三百六十七斤。遇閏加熟鐵七百一十八斤三兩。每斤價銀二分

全折黃麻四萬四千二百二十九斤。原額折價銀九百六十兩三分六釐五毫八絲九忽七微。遇閏加黃麻三千二百三十二斤十二兩一錢。共原額折銀五十六兩三錢七分三毫七絲二忽一微二纖。

全折。翎毛七十八萬五千八百一十三根。每根價銀五毫,共折銀三百九十二兩九錢六釐五毫。遇閏加翎毛八萬七千七百五十九根,共折銀四十三兩八錢七分九釐五毫。以上等料,復於順治十年,將本色白麻、魚線膠二項,俱本三折七。本色熟鐵、本折各半,黃麻、翎毛,仍舊全折。又於康熙元年,將本色三分白麻內又折一半。其本折價值俱照原編每年辦解。本色時價不敷照通省確估,另行補徵

蘆課「安慶府潛、太二縣原無蘆課,所有懷、桐、宿望四縣并安慶衛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并水腳銀共一萬五千三百四兩四錢六分三釐零。內懷寧縣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銀二」 千一百九十七兩三錢五釐零,水腳銀二十一兩九錢七分三釐零。

桐城縣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籽粒共銀五千八百三十九兩三錢一分七釐,水腳箱扛銀共一百一十二兩九錢七分三釐零。

宿松縣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銀二千二百二十二兩五錢八分八釐零,水腳銀二十二兩二錢二分五釐零。

望江縣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銀二千四百八十七兩二錢三分八釐零,水腳銀二十四兩八錢七分二釐零。

安慶衛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銀二千三百五十二兩四錢四分四釐零。水腳銀二十三兩五錢二分四釐零。

查皖衛課銀,自順治二年起至順治五年止,係本府江防廳徵解;於順治六年起至順治十三年止,改歸本府代徵。又於順治十四年至康熙七年,復歸江防廳徵解。自康熙八年至今,詳歸「皖衛徵解。」

又查各縣并皖衛課銀,自順治二年至康熙三年,解赴蘆政司交納。自康熙四年至康熙七年奉裁,蘆政司衙門改歸藩司交納。續於康熙八年復設蘆政司衙門,其蘆洲課銀,仍解本衙門交納。今於康熙十年復裁蘆政司,其銀兩仍解藩司交納。

府庫魚課房地等鈔、原係六縣魚戶佃民辦納鈔銀、六百八十六兩二錢四分七毫七絲。遇閏、加徵銀四十三兩三錢四分一毫六絲。解府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