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眾水會之,溪流始大。又五里為龍擺溪,過笙溪、琴溪,四合於仙人臺。折入谷口,引溪流入澗,名曰閶闔溪。又行二里許,有潭澄清,而波濤砰擊,俱以「狀元」 名,以與舒雅之居近也。中多飛鳧泛渚,昔人呼為「雪鳧」 焉。又折而東為溪南,長林叢薄,旌亭椽舍,溪行至此,漸覺魚鳥依人,堪作濠濮間想。又十里經巖鎮,繞蔭山之下,潁水會之,趨於潛虯山。鳴球發籟,淵無潛鱗,飛虹翼之,如在蓬島。又折而東南二十里,與冨資水合流,入於練江。

潁水 西北源出金竺黃澄塘,西南發海陽劉家山,濫觴於叢睦,以入豐樂溪。溪浸深廣,諸峰攢立,丹崖翠壁,高木菁蔥。

曹溪 出黃山東掖,左草莢嶺,右雙嶺翼之,良鳳阬抗其北,良源西注,潘源東繞,匯於曹溪。曹公先世得道之士,白晝拔宅昇霄,不知其名,遺蹟在銀杏根之陽。其樹一本雙榦,駢而枝之,相傳挂陌竿所化,幾若鄧林矣。《圖經》稱阮溪、浮溪、曹溪、阮溪近黟縣界,二十里而合。浮溪在雲門峰前,又三十里與曹溪合於石壁,衍而為長潭,其稱「三溪」 以此。自雙嶺下山半,得一澗,青石齒齒,流激而清,飛濤振響,所謂「潘源」 也。入五里,曰碣石,石巃嵷出澗底,大於華轂。山人於斯造梁,名曰「群玉橋。」

富資水 出蒻嶺,南踰昉溪,折而入跳石。石在溪中,離岸數丈,傳昔有羅腰者居溪口,膂力過人,嘗躍過之,石上有足跡,云「由跳石而下注豐口,會於布射,以入練溪。」

布射水 ,出黃蘗山,《元和郡縣志》謂「出飛布山,南流至縣治,會揚之水。」

昉溪 在縣北四十里。梁太守任昉,行春至富資,緣源尋幽,累日不返,人因名為「昉溪。」 其村曰「昉村。」 唐大中間,刺史盧潘改為任公溪。任公村溪上有石屹立,為任公釣臺。

揚之水 ,源出績溪巃嵷山,南流四十里至大屏山,乳水注之。又南五里,歷靈山之麓,翬水自西來會,南至於象山二十里,又東會於登源之水,又西會於上溪之水,合流紆繘四十餘里,入於練溪。一名「徽溪。」

練江 環遶郡城,揚之布射、富資、豐樂四水,分派合流,直瀉如練,而抵於城南。平衍渟蓄,竟川含綠,是名西溪,所謂「河西之干」 也。興唐寺踞於南阜,雲峰塔影,倒射中流,而長堤弱柳,蔭帶城郭,循瀾進艇,如鏡中行。稍下為浣紗阜,李白訪許宣平,延佇於此。其水注於漁梁,經龍井山下抵歙浦。而其中曆巒傑石,散置波「濤中者,為汪王、鐵沙二港。篙師放舟,如出三峽,輒令人心悸。南下多湍險,有西門柜木、靈康、鐘樓、分流、宮灘、三門凌村、清石、車輪諸灘。」 《新唐志》:「呂公灘,舊名車輪,善覆舟。唐刺史呂季重募工鑿之,故名。」 《太平寰宇記》云:「亂石淙流,中無港道,行船環曲,有若車輪矣。歷廟前、朱家、椑木三灘,乃達歙浦,合於」 率水。《水經注》云。「漸水北經歙縣。東。與一小溪合。」 即此。

漸江 源出休寧之率山。《水經》云:「漸江水出三天子都」 ,蓋浙水之源也。經歙南之九龍山,橫波兀立,如列障焉。水端驟伏而洸洋者,為相公湖。有臺巋然而峙,是曰蛟臺。金光晃昱,雲蒸霞蔚,程忠壯之故居在焉。折而南經大聖山慧剎峰,有大埠離立如覆敦者,曰孤山。孤山之麓,即元徵君鄭玉富登釣臺,巨石出沒,有若渴蜺飲澗矣。從釣臺南衝馬砦,經王潭、徐潭,東經岑山,《經》所謂「杭阜」 者,謂武林之遊,自阜始矣。層山峭蒨,瀉出碧潭,幽邃不減焦山。又東折二十餘里,達浦口,與練江合而為新安江。

昌溪 出柳亭山,東南經雙溪,會於揚之水。綿溪 在縣東,出佛論嶺,西流四十五里至鳳池村入於深渡。

《武洪水 》,出休寧稍雲山,南流二十里經武洪村,又南流四里合揚之水。

新安江 ,江水之總名也。自歙浦達桐江,凡七百里,皆名新安江。《方輿勝覽》云:「源有四:自歙來者出黟山,自休寧來者出率山,自績溪來者出大鄣山,自婺源來者出浙山。」

落仙潭 在太源,今名「雲門石。」

銅井潭 一名「石壁壇」 ,在縣東北四里揚之水中。周二百尺,旁有井,深不可測。

釜底潭 在縣南二里揚之水中。《寰宇記》云:「面正圓,下斂如釜,底有斜穴,潛通殷公井。」

九公潭 在城內,懸崖臨流,夜行多躓溺。明萬曆戊午,始建石欄,往來便之。路左建觀音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