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孔子堂 ,《輿地志》云:「寧國縣南一百里,堂下有馬跑泉。」 宋處士吳晦之《嚼蠟詩》云:「滔滔衰世難行道,歷聘諸侯幾十年。試向荒祠尋舊跡,一泓堂下馬跑泉。」

懷安故城 在治南四十里。《方輿志》:「吳大帝分宛陵之南置懷安縣,屬丹陽郡,至晉廢。」

古縣城 ,在治南一十三里。周圍一百三十步。唐武德甲申廢。

鳥石舊城 ,在治南九十里盤山北。世傳南唐屯立縣,基址猶存。

丁仙巖 :在治西南七十里。

楊龍巖 在治南一百里。石洞深邃,可容百餘人。上有天光下燭,中有泉飛瀉。

石門洞 ,在治西三十里,下有門,車馬可入。晉太和末,瞿硎先生隱於此。昔有丹爐劍匣,共六洞:曰山門,曰漣漪、曰紫雲、曰朝陽、曰碧雲是也。下有龍湫。

仙鷰洞 :在治東南六十里。其中可容百人。古昔避兵於此,全活甚眾。

藏馬洞 :在治西八十里塵嶺之巔。世傳唐汪華藏馬處。

宣詔亭 在治前,今廢。

化洽亭 在治東南。唐乾寧中,范傳真建,今廢。頒春亭 在治前,今廢。

晚節亭 在治西一百里。元末處士王子昌建。「望霞臺 」 在縣西五里,高一十三丈,週迴二十八步。唐貞觀初立,今廢。

耕綠臺 在縣治,後廢。

草堂 在治南五里。宋侍郎虞儔父璠隱居讀書處。

萬卷堂 在治南三十里琴山下。宋乾道中楊秉讀書處。故人湯鵬舉入參大政,為印,國子監書籍充之。有御書案、百硯閣,學者集焉。今廢址存。

轉山堂 在治廳後,今廢。

《西津橋亭 》:楊名遠建。

河瀝溪橋亭 明嘉靖范鎬建,廢。今楊名遠重建。

澄清橋亭 明嘉靖中鄉紳袁澤募建,廢。《涇縣》。

馮唐宅 ,在石鼓山,近定業寺。馮唐居此,嘗擊鼓以集賓客。山之左焦坑,有《馮唐廟》。

琴高臺 在縣北二十里高山之巔。按《列仙傳》云:琴高入涿水取龍子,與弟子期於水旁,果乘赤鯉來出祠中,有萬人觀之,留一月餘,復入水去,不知何為有仙蹤在此。或云即蘇耽也。以其好鼓琴,故以琴高目之。今其山有蘇耽煉丹洞,即煉丹遺跡。山之腰有隱雨巖,即蘇耽避雨之處也。

元盧洞 在承流山間。昔人有詩云:「誰開混沌竅,使我入空腹。常聞地籟鳴,不受陽光燭。飛鼠互往還,老猿托棲宿。仙人竇子明,曾於此辟穀。」 甄塘 在縣南二里。塘皆芙蕖,世傳魏文帝后甄氏出於此。

安吳縣址 在縣西南五十里,有舊城隍祠。里人云:「此安吳縣舊址。」 按《吳志》,「太元四年,安吳人陳焦死,六日復生。」 則置安吳縣當在此時。而《唐書》置南陽、安吳二縣,乃在武德六年,前後差殊。意安吳蓋地名,至唐始置縣耳。

桓公城 ,在縣東四十里烏溪。晉桓簡公嘗城於此。

桓公磴 在縣西白雲潭上。桓簡公憩此石,因名。

俞將軍走馬城 ,在縣南四十里。桓簡公奔宣城,遣將軍俞縱進屯涇縣、蘭石。蘇峻遣韓滉攻之,將軍力戰而死於此。

仙人臺 在邑東七十里。湧溪有網坑,溪流環遶,一崖孤立,岸石嶮峻,絕頂有石臺,昔葛仙翁煉丹於此。

劉遺民釣臺 在縣西白雲潭上。「遺民,晉之隱者,嘗為柴桑令,後棄官釣魚於此。有石巋然,下臨潭水,清徹見底,魚鮪所聚,每秋高春媚,煙朝月夕,其間風物如畫。」

淳于棼故宅 ,在縣西五里。棼,南齊明帝時相國,嘗捨宅為寺,名凌喦寺,後為興教院。有「清湍」 、涼風、真如、競秀、去塵、「濺玉」 、「壘翠」 諸亭榭。水西名剎,此為之魁。

白龜城 ,在縣東北十五里。總管左難當與唐兵相持,乃祝天降瑞,時六月上伏,有白龜印雪,周行環匝之異,遂隨龜跡築城,名曰「白龜。」 《猷州城 》,在縣西三十里大寧山前。唐武德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