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濡須塢相對,下臨大河,有煙霞亭。山川險阻,最為控阨之雄。吳魏時,濡須為東關,七寶為西關。宋張孝祥詩「二關形勝千年壯」 ,即此。

太平山 在城北五十里,坐太平鄉《二圖》。上有龍湫,禱雨多應。

芙蓉嶺山 舊名浮濃嶺,在城北五十里,坐太平鄉《七圖》,怪石交峙,地勢險阻,南北往來,艱於陟降。明正統二年,知州王仕錫募工開鑿。後知州何邦漸見群峰攢立,若青芙蓉,易名「芙蓉嶺」 ,作亭於其上,詩以紀之。

青檀山 :在城北四十里。坐太平鄉《二圖》。其山多青檀。

峽山 ,在城北四十里,坐太平鄉《七圖》。兩山相夾,故名。

大龍山 ,在城北五十里,坐太平鄉《七圖》。旁有郵亭,道側豐碑,為無巢分界處。

草鞋山 ,在城北三十五里,坐太平鄉七圖山,形似鞋。

朝喜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坐開城鄉。凡遇天旱,其山朝有雲氣,是日必雨。聞昔有寇至,土人陳氏虛壁旌旂以退之,故又名「謊陳山。」

銀瓶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群山皆伏,是山特起,州之主山也。有石如瓶,每日升,光耀奪目。明成化間,為道流竊去。

白石山 在城西四十里,坐《開城鄉四圖》。上有龍湫,高崖白石,時出清泉,旱亦不竭。中有龍王小廟。其右為黑石嶺,為桃花嶺,為楚歌嶺,即項羽散兵處。

五畝尖山 在城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 山之麓,為祖師岩,為子房庵,為雪峰岩,面臨巢湖,群山背峙,登岩望之,萬頃皆碧,回顧則崇峰疊嶂,隱見爭奇,乃無為極高處也。

陽山 ,在城西四十里,坐《開城鄉四圖》,世傳曹操屯兵此山之陽。

郭巨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坐開城鄉二圖,世傳郭巨埋兒之所。

竹子山 ,在城西五十里,坐《開城鄉》二圖。山多產竹,潘明王故壘及墓,今並存。

曹家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世傳曹操屯兵於此。

白馬衖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與曹家山相連,世傳曹操牧馬之處。

豹兒寨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開城鄉《二圖》。宋南渡,郡人王太師之道於此結團,保固鄉里。胡避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開城鄉,亦王之道率眾固守。

相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開城鄉》二圖。王之道以宋太師、樞密魏國公退居此山,有墓在焉,故之道亦號相山。

軒車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宋參知政事獻肅公、郡人王藺退居別墅。

呂泉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又名龍孔山。其形似龍,上有水泉,相傳呂洞賓憩此,卓劎泉忽湧出石底,纍纍如貫珠,故名。毛公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開城鄉二圖,世傳毛萇讀書此處。又舊志作「廬江毛義山界廬江。」 其說近之。山陽有毛公洞,石壁盡刻《毛詩》,不知何代遺蹟。

飯籮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坐開城鄉一圖,山形似籮。

岩臺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山有高岩。

獨山 在城西五十里,坐開城鄉三圖山,旁有明王廟。

王磨山 在城南三十里,坐無為鄉二圖。祈雨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北鄉一圖上有真武廟,下有徐㜑井,祈雨有應。臨壁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坐北鄉二圖下有臨湖圩,即舊志「臨湖縣治。」

天井山 在城西八十里,坐北鄉《三圖》。山頂有二泉,左曰黃龍,右曰白龍,四時不竭。每歲旱,必投符取水物以候雨,信蓋屢驗者。山下有楚雲洞。

霧露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坐北鄉《三圖》,與天井山相連,山巔時有雲霧。

相山 ,又名上箔山,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北鄉,《三圖》。因通白湖水道,漁人用箔取魚,故名「上箔。下箔」 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北鄉,《三圖》與上山相同。

鳳凰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北鄉《三圖》,形類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