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嶺 在南山,亦與州連界。
天倉嶺 在南山嶺內。山四面如碗形,其水內消。
「仙人嶺 」 在南山,過嶺即見仙人洞。
走馬嶺 在南山,其嶺盤迴曲折,過嶺下即仙洞。
楚歌嶺 在縣南散兵鎮,又云「踟躕山。」
蜈蚣嶺 :在楚歌嶺內。
葡萄嶺 ,在黑象河上,旁即葉士彥遁谷。佛嶺 ,在南山《土木衖》內。
金獅嶺 在「散兵」 南檀灣。
「桃花嶺 」 在湖南姥烏山下,為通無為州路。「唱歌嶺 」 在湖南開門山側。
散兵嶺 在楚歌嶺下通大山凹處。
放王岡 在縣東五里。相傳為湯放桀處,因前此上有范增廟,誤云「范王岡。」 今廟廢。
姚廟岡 在縣東山。相傳此岡在唐為華嚴寺,今八蜡廟,其寺門也。寺不知何代廢,今建宋姚忠烈王廟。
掘斷岡 ,在姚王廟左側,今掘斷之形全在。或云為欲改河計,使水不反去。或云「此山反背縣城,故斷其勢。」 又或云:「華嚴寺牆腳,斷其外以峻藩籬」 ,今仍有牆腳石大磚,屢屢可見,皆不知其孰是。
解渡岡 在縣治北二十五里。俗稱解頭岡。望城岡 :在縣南八里。
北塔岡 在縣東南二十里。有北塔鋪,今廢。長窯岡 在縣南二十里。
廟兒岡 在縣東北十五里,往半湯路。
鐘樓岡 :在城中南門內。
顏家岡 在城中迎恩門外。
「麻嶺岡 」 ,在雞啼河上。
金庭洞 在金庭山,宋時藏御書「《玉皇經》、金龍玉簡」 於其中,今不存。
王喬洞 ,在縣北十里紫微山下,可容三百餘人,長二十五丈,闊約一丈二三尺,高約一丈五六尺,東戶闊一丈五尺,西戶闊一丈二尺,壁上有大人手跡。王子喬、洪岩先生俱於此得道,後閉穴而去。晉初,會稽道人游先生以杖撥開洞門,亦得仙去。山本名翠微游,先生居時,有紫雲覆其上,遂名紫微。洞口有「朱熹曾游到此」 數字。紫微洞 在金庭山下,有水流出,冬夏不竭,即金庭曲水也。每遊春,士民多於此流觴為樂。玉蘭洞 與金庭洞相連,王子喬種藥之所,多有蘭蕙與紅梅,今俱無之。
白龜洞 在縣西十里平頂山側。昔洞有白龜,故名。
白龍洞 ,在縣西北,峏山所分,名為「龍洞山」 ,嘗見白龍。
龍洞 ,其地方呼為「龍洞門」 ,地甚清幽,由此入《懷秀庵》。
藏虎洞 ,在散兵廣德山內,中為土塞,不可入。觀音岩 ,在湖南山。
捨身岩 :在大秀山頂側。
遁谷 在黑象河葡萄嶺側。山石壁立。邑葉進士作庵岩下,號曰「遁谷」 ,註易其中。今庵廢,地成榛莽。
焦湖 一名巢湖,在縣西十里,即出東口入湖。周圍四百餘里,環三百六十港汊,實為淮西巨澤,以其中姥山為巢界。按《周禮》所載五湖,巢湖居一。
天河 在縣治前。源出焦湖,由東口曲折出裕溪口入大江,商賈舟楫往來,但太逼城腳。當水盛之年,城僅不浸者三版,無論入懷反跳,運值多故,城亦難守,且每年崩圮,大費修築。邑人沈翼燕、楊于芳有《改河議》,俟後之審度者。亦作濡須水,在巢縣南。一名天河水,俗呼為馬尾溝,源出巢湖,東北注於江。漢建安中,曹操與孫權相拒於濡須。
後河 在河南,本名「宋家小圩。」 因三十二家網戶俱住家圩埂屋舍湫溢,共買此圩廢之。填築其半以廣廬舍,仍空其半以藏漁舟。且通馬家斗門,以為官圩蓄洩之處。通天河,更立鎮南橋城河 。舊有河道,年久淤塞。崇禎十四五年,邑令甯承勳大起民夫疏濬之。
鄧埠河 在天河南岸。上源望城岡,下東流為河,以分官圩、三勝二圩。議改河者,欲於慧日庵門首稍廢田畝,移湖口之水以入此河,則水不侵於城腳,而城守便亦不見反跳之勢矣。清溪河 發源於含山之清溪鎮,迤邐而南入於天河。在東方以此為巢、含之界,通舟楫上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