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二十一卷目錄
廬州府部彙考五
廬州府公署考
廬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廬州府戶口考
廬州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八百二十一卷
廬州府部彙考五
廬州府公署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合肥縣附郭。〉
府治 ,本宋、元舊址,明洪武三年,知府潘公傑創建。正統元年揭稽重修。至成化間,楊㫤改門為三,葉盛更為譙樓。弘治初,宋鑑鼎新,視舊制稍加。十二年,馬金增置修葺。正廳三間,左經歷司,右照磨所,架閣庫、書庫、常積庫,俱麗於右廳後川堂一座,初得馬忠肅亮石刻於故宅,載晏殊等餞歸詩賦甃壁間,因額曰「景賢。」 又刻包孝肅《戒廉詩》於屏,易名「清直。」 及堂後恩澤亭,皆馬金建。後堂三間,扁曰「歲寒」 ,則宋鑑所構也。正北為知府宅,堂曰「三至。」 宋陳堯叟三守廬州建。後馬金自通判至專守,亦三任廬州,易名三錫,今俱廢。西為吏廨,正堂兩翼為房科。堂之前為戒石亭,為儀門,前為寅賓館。嘉靖四年呂鳴珂建。萬曆二年知府吳道明重修,改門於廳之南。館東為土地祠,原在清軍廳前,萬曆二年改置館。南為司獄,司宅囹圄在其前。前為治門,門內左右各有榜廊。門之外,東旌善亭、儀仗庫、申明亭,西癉惡亭。正前一坊題曰「江北上郡」 ,今改為「江淮首郡」 ;左容保坊,今改「帥師」 ;右作新坊,今改為「承宣。」 正南照牆一垛,知府龍誥建。左、右大牆二垛。卜汝梁、潘榛同建。明末府治賊燬。嗣後知府周有翼督工修,邵起、譚元芳在任,相繼加葺。至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府王業興重構衙舍、樓閣、棟宇。
較昔為完密云
同知署 在正堂東北
通判署 在正堂西北
經歷署 在通判署西
照磨署 在通判署西
陰陽學 在府學東南
醫學 在衛前
合肥縣治 在府署西。明洪武三年知縣張義建,弘治間知府朱鑑改創門舊基,萬曆四年知縣胡時化建譙樓,門道知府葉逢春撤去,嫌其與府樓並也。大堂三間,川堂三間與前堂相連。知縣胡震亨拆去,隔數武建後堂三間,扁曰「觀我堂。」 署縣同知邵穎建,改名「公餘堂。」 右為吏廨。囹圄在治內西隅。鋪禁在照牆後之西側。支房原與鋪禁相連,穢褻不便。知縣胡震亨改置縣署之左,諸令相繼修葺。黃鐘鳴、張九鼐建儀門,朱治隆建大門三間。其內衙布置相繼,增修不一。照牆後井為居民填塞,知縣張九鼐開濬,尋得舊井。惟丞簿、典史諸衙宅與支房、禁鋪俱為金斗驛牧馬之場,至今未復。
縣丞署 在正堂左
典史署 在正堂右
衛署 在府治東。舊為江淮行省。明洪武元年改合肥衛,十三年改廬州衛。正廳五間,至嘉靖間,指揮汪文臣重修。後堂三間,廳前抱廈三間,左經歷司,右鎮撫司,兩翼司房各十二間。儀門五間,正門三間。門之外列五千戶所,相傳即張遼府。崇禎壬午被賊焚,今存廢基而已。
上察院 在府學東,今廢。
中察院 在和平橋西,今廢。
下察院 在和平橋東。先年,馬政公館改為察院,今為民居。祇馬神廟至今見存。
察院 在前街。因三察院廢,僅存舊址,故復建於此。今為營弁借住。後經督、撫批允作署。鳳廬道衙門 在馬神廟東。
《府南》公館 在府前巷,通判徵糧於此。
馬政公館 在和平橋東。宋少保馬亮故宅。明成化間,通判董序建,後改為「下察院」 ,即此。稅課司 在鎮淮樓後。明萬曆四十五年,知府馮聖世申裁,改為「蔡公祠。」
石梁鎮巡檢司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
陰陽學 在府衛所巷面東。
醫學 在廬州衛前,西向。明天啟辛酉年,醫學正科江文翰捐貲,改正廳南向。後醫學正科許學文相繼修葺。今醫學正科徐鳳鳴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