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6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沙井 在清流門外

五眼井 在曲陽門內

聖井 在曲陽門外,歲旱汲之不竭。

懷遠縣

荊山 ,在縣西南一里。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回一十七里,上有啟王廟。山頂西北有玉坑,卞和得玉處也。其中白石,晶瑩異常,他石色皆青黑。山上舊有三仙避雨石,前有三人影跡,上有「玉佛」 二字,後亦有二人跡,今裂作三塊。山下有仙人臥跡,俗名仙人床。東有卞和洞,即抱璞岩,中可容數十人。石上鑿有「青螺石帳」 四大字,內有《泣玉論》,明御史李循義筆。上有瀑布下流,水激石如碎瓊。山下有圓石,上鐫二十字云:「元帝仙桃石,往來人不識。略剖與君知,萬載留蹤跡。」 龜山 在縣西,即荊山北支。形類龜狀,故名。橫山 、荊山西支。

塗山 在縣東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週圍四十六里。《水經》云:荊山左,塗山右,二山對峙,相為一脈。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溢為害,鑿山為二以通之。今兩崖間鑿痕猶存。《左傳》:「禹會諸侯於塗山」 ,即此。今山巔有禹廟,廟東數武有朝陽石,上鐫「傳心」 十六字。廟西下陡峻處有泉澄瑩,四時不竭。遇旱祈雨,泉邊輒應。故鐫其石上曰「靈泉。」 山半有聚仙臺、臥仙石。山之東有虎兒窩,淮西岸有防風塚,西麓有崇伯觀,以祀伯鯀者。山前有禹會村。《史記》諸書以為禹會諸侯在會稽。宋濂《游荊塗二山記》云:「當稽之左氏,以壽春為正。」

小塗山 :在塗之西麓,為儒學朝岡。上有文筆峰。

洛河山 在縣南六十里,以近洛水而名。其西峰曰「洪山」 ,高二百三十七丈。其東峰曰「神山」 ,高二百四十五丈。兩峰聯屬,上出煤炭,草色微黑。新城山 ,在縣南四十里,近新城。

平峨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巍峨而頂平,故名。張公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下有張氏居。土山 ,在縣南十五里。

石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

王二山 在縣東二十里。山下有王氏居。「舜耕山 」 ,一名「順閣山」 ,在縣南七十五里。淮河 在縣東南一里,歷荊、塗二山,乃神禹所鑿者。初,水從荊山西麓迂迴入於渦,麓高水匯為患,故禹疏而導之,使出二山間,水乃安流。梁武帝嘗於此堰之以灌壽陽。

渦河 在縣北一里。徑蒙城流至本縣,東入淮,謂之渦口。唐李吉甫云:「濠有渦口之險」 ,即此。五代時為控扼之地。渦河勢曲折,水流旋轉成渦,故名。

天河 ,在縣南五里塗山西南,入於淮。

洛河 在縣南七十里。源出定遠縣界青洛澗,至洛河鎮入淮。

淝河 ,在縣北十五里。至縣荊山,東北入淮。《爾雅》:「出同歸異曰淝。」

洱河 在縣西六十里,至縣南歐家村入淮。芡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至荊山南人淮。塌河 ,在縣西十五里,流入渦河。

清溝河 ,在縣北二十里。

碧溪澗 在縣南一里。從荊山下迂迴城中,入於淮。胡曾詩:「碧溪寒水至今流」 ,即此。

石澗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流入淝河。

三注澗 ,在縣南五里,入天河。

柴澗 在縣西七十里

泠水澗 在縣南三十里。

請幫助識別此字。澗, 在縣南七十里。「土澗」, 在縣西四十五里。

茅澗 在縣西北五十里。以上五澗流入淮。菱角池 在城東一里。

蓮花池 在縣東二里

「鳳凰池 」 ,在荊山上。

木灤泉 ,在洛河山北。

白龜泉 ,在荊山下,色白而甘,白龜流出。「聖泉 」 ,在塗山西阻絕之處,有泉香甘清冽,舊有亭,今廢。

「張果老泉 」 ,在神山南。

定遠縣

相公山 ,在縣東六十里。上有楚相公令狐子伯廟,俗呼「令狐相公」 ,因以名山。

大橫山 ,在縣東七十里,以山橫界東南,故名。山頂有石壘舊址,西南有石佛,高丈餘。

皇甫山 在縣東七十里。相傳有皇甫將軍屯兵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