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饒州府風俗考        府志

本府。鄱陽縣附郭。

王德璉《記》「忠臣孝子,繼踵而出,吳芮之遺風難泯。」

歐陽詢《法帖》:「飲食豐贍」 ,語有「吳楚」 之音。

《堪輿記》:「山川最清,接吳、楚秀氣;文獻相續,有顏、范遺風。」

彭汝礪《夏侯處士記》:「其人喜儒,故其俗不鄙。」 吳孝忠《餘干學記》:「江之東西,冠帶詩書,甲於天下,而饒人喜儒,又甲於江南。」

范公《鄱陽遺事》:「山川秀拔,有豪傑者出焉。黃唐云流風。善政且存,顏范典刑。」

彭器資語錢尚書遹:「范希文守此,其為政務名教,敦尚風義,州人仰慕,咸傾嚮之,遂以成俗。」 劉定《學記》多茂美好學。

《陳靖》云:「有鄒、魯遺風。」

《都頡》云:「士如東漢諸君子。」

黃庭堅云:「多俊秀,喜儒,以名節相高。」

劉禹錫云:「多喬木,冨室。」 《一統志》:「有陶唐遺風。」

《舊志》:工巧足用,懋遷以給。

鄱陽縣 「樸重而矜節氣。」

《餘干縣 》:「醇篤近古。」

樂平縣 :「剛直勇於義。」

浮梁縣 「好儒而馴雅。」

德興縣 「敦尚名理。」

安仁縣 :「質直不崇飾。」

《萬年縣 》自鄱餘而析者仍《鄱習》,自貴溪而析者安土重遷。

饒州府祠廟考一       府志

本府。鄱陽縣附郭。

社稷壇 在靈芝門外回會山,舊在北隅古社巷,元在西隅常豐倉舊址。明洪武初,立壇城西北桃源山。十年,知府郎敏遷今處。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永平門外薦福山舊在社壇內,明洪武初在鄱江南岸天王寺,七年,知府王哲遷今處。并祀鄱陽湖神。

厲壇 在朝天門外西北半里許。明洪武八年,知府王哲建。

鄉厲壇 明初,頒降禮制,凡鄉社人民,立壇一所。春秋二社,祀五土五穀之神。祭畢讀「鋤強扶弱」 之誓,讀畢長幼以次就坐。務在恭敬神明,和睦鄉里,以厚風俗。其各鄉厲壇,每里設壇一所,以祭無祀鬼神,告請本邑城隍之神,主祭、會飲讀誓等儀,與祭里社同。後各邑俱廢,志亦多缺。惟《浮梁志》載:「明嘉靖二十一年,汪」 宗伊復「里社壇十四,鄉厲壇十八。」

府城隍廟 在蠙州門內,原在毛家巷,今長沙王廟是。明洪武八年,知府王哲改創亭子巷內舊府學東。萬曆二十三年,知府林欲廈修葺。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王澤洪重修。甲寅後傾頹。康熙

二十年,知府黃公捐貲鼎建,煥然改觀。

縣城隍廟 在鄱陽縣治左。唐時創建。明洪武初,知縣韓子敬重修。隆慶間,知縣張應亮建樓。萬曆中,知縣程朝京建坊。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鄧士傑捐貲重修。

長沙吳文王廟 舊在舊州治內,范仲淹知饒州,遷廟於治西北。元延祐中,總管王都中重修,尋廢。明洪武八年,知府王哲遷毛家巷祀典,府官率屬,於五月十三日行。元翰林侍讀徐明善記,吳興趙孟頫書。

旗纛廟 在饒營大廳署北。明洪武三年,總制宋炳創。祀軍牙六纛之神,霜降行禮,今修復。祠山廟 在東北關妙果寺旁。神姓張名渤,字伯奇,武陵之龍陽人也。生於漢神爵二年,長通法術,役使鬼神。祠在廣德。元僧南楚住持妙果寺,奉其像,民祈有應。明萬曆辛巳,分守參議李天植撤而廣之。

關王廟 在朝天門外。元末壬辰,燬於兵。乙巳,閩寇聚眾數萬攻城,屢禱弗吉。官兵伏廟基榛莽中,適援兵至,廟中兵出,合擊敗之。咸謂「王陰相。」 太守陶安徙官舍五間為正寢,創門廡。又一在後山隊,俗以「小關王廟」 別之。

關聖閣 在府左,明崇禎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