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都御史孫燧奏准,始建城池。十四年,知縣王軾督修,陶甓甃砌,周圍共計七百八十丈,高一丈六尺,廣五丈,隍深一丈二尺,四門建樓、守宿、窩鋪四所。扁門東曰「向陽」 ,西曰「永安」 ,南曰「文明」 ,北曰「迎恩。」 因宸濠變,毀壞。十五年,通判林寬署縣事,再加修築,而工猶未竟。十六年,推官張哲偕知縣熊价,奉都御史鄭岳重修,大工始就,惟西門歲久傾圮。嘉靖三十七年,知縣高暘補甃以石,建樓其上。餘三門城樓并西門垛堞稍有缺壞,俱加修葺,有《記》。崇禎十三年,四郊多警,知縣張士亨奉本府推官廖文英增城,堞高五尺許,四門外復築小門,悉砌以石,規模完壯,至
皇清順治十六年,海氣騰沸,鄰寇震警。知縣王宗聖
捐俸邑士夫醵金重修,有《記》。「迨」 康熙元年,知縣毛天麒修建北門城樓三間。康熙五年,知縣魏濟眾修建東門城樓三間。康熙七年,知縣陳㻶修建西門、南門城樓各三間,及四門窩鋪一十六所。至十二年,復增城堞高尺餘,垛口并五為
南康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星子縣附郭。〉
城東橋 在東門外
城西橋 在大西門外,知府田琯修。
小西門橋 :在小西門外。
尋樂橋 在顏家橋左,取「尋孔顏樂處」 為名。今廢。
貫道橋 在白鹿書院櫺星門外。明景泰間,知府陳敏政建。成化間,提學李齡望重建。萬曆二十四年,知府田琯改建櫺星門西。今圯。
原石橋
洗心橋 在貫道橋右,今圮。
宣詔橋 在府治譙樓前。
星湖橋 在府城中
花家橋 在府東五十步。
芝華橋 在府南三十餘步。宋淳熙間,知縣宗堂建。
通江橋 在府南四十餘步,兜率寺前。
冰玉澗橋 在郡治東百十餘步,跨冰玉澗。宋淳熙間,郡守朱文公建。
紫陽橋 在府城南門外。明萬曆二十三年,知府袁懋貞建。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廖文英重建。
顏家橋 在府北五里顏家山。舊《志》文公修之,以通白鹿洞。康熙十年,知府廖文英改築。玉澗橋 ,在府北十里。
白鹿洞口橋 在府北十五里。宋淳熙間,朱熹建。
楊梅橋 在府北二十五里。
李家橋 在府北十五里。宋慶元中,知縣張南金建。
枕流橋 在白鹿洞書院口。橋下即小三峽,石上刻「白鹿洞書院」 五字,峽旁勒「枕流」 二字。三峽橋 一名棲賢橋,在玉淵潭南,宋祥符間建。
先師橋 舊名「相辭橋」 ,在府北二十五里,通九江,跨相辭澗,久廢。康熙八年,知府廖文英復改修。
紅羅橋 在府東北三十里。
大廣橋 在府東北三十八里。
杜子橋 在府北三十五里。
鱧魚橋 在府北四十里。
迎春橋 在府西一里。宋寶祐五年,郡守趙興志建。
塔子衝橋 在府西三里。
流澌橋 舊名「德星橋」 ,在府西五里。
九洪橋 在府西六里。明永樂二年,知縣唐冕建。萬曆間,知府田琯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府廖文英重建。
樟樹橋 在府西七里。康熙八年,知府廖文英重建。
招隱橋 在廬山開先寺前,南唐時修。
杜林橋 在府西十里,入開先寺路。南唐李中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