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九十七卷目錄

 吉安府部彙考一

  吉安府建置沿革考

  吉安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吉安府星野考

  吉安府山川考

  吉安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八百九十七卷

吉安府部彙考一

吉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貢》荊、揚二州之域。周為吳楚地。春秋、戰國屬越及楚,至秦分屬九江、長沙二郡。漢承秦後,屬豫章、長沙郡,後又分置廬陵郡,立南部都尉。三國吳置安成郡。晉徙廬陵郡治於石陽,後復立安成郡,隸江州。宋、齊、梁、陳郡縣一仍晉舊。隋平陳,改廬陵郡為吉州,尋復改吉州為廬陵。唐州郡一因隋名,初改郡為州,繼改州為郡,已乃復改郡為州,遂徙州治於今所焉。南唐因之,無所變易。宋為吉州軍。元改為吉安路。明為吉安府,屬江西布政使司。領縣九:

皇清因之,領縣九:

廬陵縣:附郭。

漢舊縣,屬豫章郡。東漢末年,吳孫策於縣置廬陵郡。晉徙郡治石陽縣。隋廢郡,置吉州,改「石陽」 為今縣。唐永淳初,州徙今置,縣亦隨徙。宋屬吉州軍。元屬吉安路。明屬吉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百里。

泰和縣

漢本廬陵縣治地。東漢改西昌縣。隋改安豐縣。開皇間,又以東昌縣省入,改為太和縣,屬吉州。唐置安平州,尋廢,仍以縣屬吉州。宋屬吉州軍。元陞為州,屬吉安府。明改為縣,改「太」 曰「泰」 ,屬吉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四十二里。

吉水縣

漢本吉陽、石陽二縣地,屬廬陵郡。晉因之。隋以吉陽、石陽二縣省入廬陵縣,屬吉州。南唐割廬陵地置吉水縣。宋因之,屬吉州軍。元陞為州,屬吉安路。明復為縣,屬吉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百三十一里。

永豐縣

漢本廬陵縣地。三國吳析置陽城縣。晉太康中,改為陽豐縣。隋省入廬陵縣。宋至和間,始置永豐縣,屬吉州軍。元屬吉安路。明屬吉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百二十九里。

安福縣

漢本安平、安成二縣地。安平屬豫章郡,安成屬長沙國。東漢改安平曰平都,屬廬陵郡。吳置安成郡,治平都。晉改安成為安復縣。隋廢安成郡,併安復入平都,復改為安成縣,屬吉州。開皇中,又改曰安復。唐初改為安福縣置。州,尋廢,以縣屬吉州。宋因之,屬吉州軍。元陞為州,屬吉安路。明復為縣,屬吉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三十六里。

龍泉縣

漢本廬陵縣地。三國吳置新興縣。晉改曰「遂興。」 隋以其地省入泰和。楊吳析置龍泉場。南唐始陞為縣。宋宣和中,改泉江縣。紹興初,復曰龍泉,屬吉州軍。元屬吉安路。明屬吉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三里。

萬安縣

晉遂興。隋廢入泰和。唐初因之。楊吳置龍泉場。南唐更萬安鎮。宋改縣。元明因之。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六里。

永新縣

漢本廬陵地。三國吳析置永新縣。隋省入泰和。唐初,復置永新,屬南平州,尋又省。顯慶初,置縣治禾山東南,屬吉州。宋因之。元陞州,屬吉安路。明復為縣,屬吉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八十四里。

永寧縣

唐永新縣地。宋因之,屬吉州。元至順間,始分置茲縣,屬吉安路。明屬吉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