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縣
紳溪橋 宋淳熙中,康職建。
葛陂橋 明天順間,蕭本康建。
冠朝橋 郭奇耀建
清塘橋 元至正間,僧徑山建。
綠水橋
龍橋 在南門外,舊名「南平」 ,明洪武中建。嘉靖中修,萬曆六年重修,仍樹坊,遂定今名。
闕成橋 在信實門外
望仙橋 在東門外,宋熙寧中建。
馬公橋 縣東南百步江濱,城中溝水經此入江。
楂岡橋 元至正間,胡季溪建。
楓塘橋 元至正間,胡季林建。
楓樹橋 元延祐間,胡英可建。明正德間,胡鶚重修。
山觀橋 、「下水路橋 。」 「迎仙觀橋。」
「楊梅橋 」 、「夢陂橋。」
武溪橋 在大江濱。世傳隋越公楊素所築。元至正間,曾同吾建。明景泰中,王民望、歐陽廣濬再建。
胡耽橋 世傳胡耽建,遂以名橋。
醉翁橋 明嘉靖中,王貞吉建。
水坑橋 明弘治間,康道王宣鑑建。
思賢橋 宋紹定間,胡文可建亭。
鍾步渡 、狗尾渡 。梁家渡。
冠朝渡 。《白家渡 》。《郭九渡》。
劉家渡
懷仁渡 在縣南澄江濱,為縣要津。宋時創船以濟明宣德、正統間,船廢。成化中修復。大船,今仍渡小舟。又分上下二渡,在驛前。
曾家渡 塘口江濱
《將軍渡 》。《牛吼渡 》。《胡耽渡》。
仙橋渡 渡旁有「集義亭。」
高坪渡
早禾渡 宋淳熙間,胡箋建橋。元末廢。明洪武初,樂大成置上下二渡。
渡頭渡 橫水渡
吉水縣
土橋 在縣治一百五十步西坊。宋紹興間,知縣張汝礪督本邑人架木為之。明洪武二十年,主簿李義號「月舟」 ,作亭於上,又名月舟橋。高闊一丈二尺,後圮。成化間,知縣李智重修。
七里橋 在縣治七里折桂鄉二十三都。宋嘉泰間,「鄉民共建。明洪武二十年,主簿李義壘石為之。高闊八尺,長一丈二尺。」
鳳凰橋 一在縣治東七里,以其山似鳳凰,故名焉。宋政和間,鄉民架木石為之。一在文昌鄉龔坊。明正德丙寅,龔英才重建。
龍陂橋 在縣東四十里折桂鄉二十一都。世傳有龍居此,後又作橋,遂名之。高闊八尺,長一丈餘。
漁梁橋 在縣東三十里。宋慶曆間,鄉人共力修建。後因山水頹圮。明洪武七年,知縣李恆甫督民以石為之。高闊七尺,長一丈。
烏江橋 在縣東四十里許,折桂鄉二十一都。宋淳熙年間以石甃之,高闊計各八尺,長一丈餘。
太平橋 在縣一百二十里,折桂鄉三十四都,地名「太平村」 ,因名。未詳建立之始。元季頹圮。明洪武五年,里人共力重修。
連珠橋 在太平之東。二橋相連,故名。宋熙寧間,鄉民共建石甃之,其路與太平橋同。
吉昌橋 在文昌鄉山歌嶺下。長一丈,高廣七尺,通「吉水文昌」 ,故名。明弘治間重修。
烏龍橋 在縣南十五里,中鵠鄉五十四都。昔溪水汎濫,有龍繞其下,不毀,故名。未詳建立之始。
墨潭橋 「康熙十年重修。」
黃岡橋 在縣南中鵠鄉五十一都。宋咸淳七年,知縣楊獬架木為之。元季頹圮。明洪武五年,里人復修。高闊七尺,長一丈五尺。
謝家橋 在縣西同水鄉五十六都山原。羅氏建,甃以磚石,高闊各八尺,長一丈五尺。
歸駟橋 在文昌。夏朗因副使拙齋交介,兄弟榮歸,故名「歸駟橋。」 高廣九尺,長一丈五尺,巽溪橋。
石胡橋 俱在四十二都夏朗烏石陂。上下高闊各八尺,長一丈餘。
大橋 在縣治西五十六都。宋嘉泰間,鄉人建立,元末廢。明洪武二十年,主簿李義重修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