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北有橋,城內有馬道,外有城腳。南門外有濯纓亭,門有樓,名「江山佳麗樓。」 景泰中,知府金潤建。南隅上有閣,舊祀觀音像。成化庚子,知府張弼建,名曰「金鰲」 ,因龍母祠右舊有金鰲樓,樓廢而移以名之也。城東門舊名就日。南門舊名宣化,西寶豐,北朝天。弘治中,知府鄧應仁易東門曰敬道,南門曰率章,北曰聯玉,惟西近寶珠山不改。城中有三台,命曰「三星」 ,今俱廢。章江驟時水發,城碪易塌,春夏多風雨,城垛易傾。縣令年加修葺,今頗完固,然亦難免雨水漲漫、嵐風狂發之慮。
水南城 在章江南,與郡城對峙,中夾大河,民居密倍于郡城。嘉靖辛酉,寇踰嶺行掠。知府吳炳庶、知縣文體義議水南另建一城,申督撫都御史吳百朋疏請,給官銀三百兩,民歛資成之。東南西為垣,計四百三十四丈三尺,高一丈五尺,連垛厚七尺,三門有樓,東西有墩,有望江樓。「北瀕江為水城,高厚半之,橫亙三」百五十七丈六尺五寸。北亦有門有樓。至萬曆甲戌,城漸圮,都御史劉思間酌議官修,三十年,圮甚。知府王明時、知縣杜伸、曾光魯屢議修補,竟得允。官給銀七百八十兩,修補垣堞,重作水城,築護岸。檄署縣事同知徐元揚督理。東門名「東山,西太山,南梅山,北金鼇」,後易東曰岱門,南曰嶠門,西曰垣門,北曰「鰲門。」南門即驛使門,通梅嶺。舊有折梅亭,知府張弼建,今圮。〈按各鎮城俱屬府轄,附列於後。〉新田城 在大庾北四十里。嘉靖四十四年,鄉民具告申詳院道,給官銀及民捐資築建。周圍一百一十七丈,東西各一門,內有官鋪及園塘,各承丈認稅。
鳳凰城 去新田五里,近鳳凰山,故名。嘉靖四十四年,鄉民建。
楊梅城 在鳳凰城西十里梅嶺,嘉靖四十四年鄉民建。
小溪城 在楊梅城北十里,小溪驛在焉。嘉靖三十五年鄉民建。
九所城 去小溪城五里,有屯軍耕其中。嘉靖四十四年,軍自築城,今廢。
峰山城 在小溪城北十五里峰山里。民素善弩。正德丙子,都御史王文城選為弩手,從征徭寇。事寧,民恐報復,築城自衛。
外縣
南康縣城池 ,舊惟土垣。宋紹定間築城,周圍計四里有奇,丈計五千八百四十有七,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三尺。門四:東曰迎恩,西曰通粵,南曰蓉江,北曰鎮北。各有樓,東、西、北各有池,深四尺,闊一丈二尺。東南隅臨江。嘉靖庚寅,知縣鄭衷復開一門,曰「便民」 ,即小南門。郡人劉寅有記。明末遭兵火拆燬。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鄭思魯起蓋重新。康熙三年
冬,知縣陳暉將週城垛牆窩、鋪馬道重修鞏固,迄今允壯。金湯「便民」 門因明季兵寇蹂躙,暫塞。今叨承平,戶口漸增繁庶,此門現議啟復,以便民出入。
上猶縣城池 。「宋紹定間,始築城,建四門。德祐間,元兵至,邑令與民死守,元惡之,遂圮以廢。」 明洪武辛亥,鄰境劉得遇等寇城,宜春侯黃彬平之,因弘舊基築城,歲久圮,惟北門樓存。成化初,知縣董瑄、鄭璽相繼修之。弘治二年,知縣章爵加以甓甃,提學黃仲昭有記。正德己巳,知府李敦行增高五尺,知縣姚義于東門增月城串樓十有六。嘉靖戊戌,水衝西城,知縣谷同補築。壬寅,城鋪傾圮,馬路壕池湮阻。知縣胡鑰修築,立十石,石上鐫字,每三十丈立一石識之,城賴以固,城內亦無潦水。壬子,月城圮,知縣胡鎬更築,復新四門之樓。城周計四百三十七丈,高一丈七尺,厚一丈一尺,東、西、北有池,各深八尺。南瀕江,其門東曰「迎恩」 ,西曰「西成」 ,南曰「明通」 ,北曰「朝天。」
崇義縣城池 本在上猶、橫水,地近猶之崇義鄉。明正德十一年,都御史王文成征平橫水、左溪、桶岡等巢峒,奏割猶之崇義、上保、鴈湖三里,庾之忠義、永安二里,康之隆平、尚德二里,立縣治。築城週圍五百四十一丈,厚一丈三尺,高倍之。女牆高三尺,雉堞一千九百有二。門四:東曰朝陽,南曰太平,西曰永安,北曰迎恩。東北瀕溪,西南有壕。正德庚辰間有圮壞者,副使王度委縣丞雷仁補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