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3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斯,其何以待緩急也?夫貧乏者苦於朘削,精壯者役

於權門,欲其聊生而蕃滋,勢且不能。故錄其餘丁,以 實營伍。或度其便宜,調之近衛。其與清勾於逃亡之 籍、召募於烏合之眾者,功相萬也。二曰復戰艦。夫沿 海之舟,舊制四百有奇,則舟非不足以備攻守也。然 而頻年積朽,遂成廢缺。倉卒有警,則簡調陸兵。夫乘 潮以伺釁者,疾如飛飆;緣陸以應援者,動經旬日。水 陸之勢殊,戰守之形異也。今所修者,宜稍更其制而 已。夫樓船飛鳧、《戈船下瀨》,「皆古之取勝於舟楫之間 者也。但古之戰者爭利於江河,今之戰者競技於海 島。今欲襲江河之舊,以收海戰之功,計亦左矣。」宜求 古擘竿、橫海之製,如閩、廣所置者,蓋得其遺似焉,則 所謂百料之名不盡拘可也。三曰實軍儲。夫千里餽 糧,有饑色之憂;樵蘇後釁,無衽師之利。向者卒伍充 盈,食無告「匱。今乃十耗其半,而儲積日虛:此所謂舛 也。無乃冒食者多,而侵漁者眾。軍需之外,剖剋既煩; 減存之糧,靡費無紀。」誠宜閱其見存、考其贏餘,計其 儲積,而又清屯種以廣其源、杜侵冒以塞其流,則糧 餉之額可稽矣。所謂《實軍儲》者此也。四曰隆責任。夫 台、寧之間,隨宜設備;定海臨山觀海之險,尤當要衝。 守禦之官,向總而為一、今分而為二。議者謂「戰守所 宜連合、事權不宜互分」,似矣。然分之,則彼此角立,畫 地而守,緩急怠於策應。合之,則地里遼隔、聲息稽緩, 奄忽逼於支吾。竊以定海有急,得以調援臨觀;至於 臨觀有急,亦得以責應定海。勞則均其賞、敗則均其 罰,則官守雖分,而事權聯屬矣。所謂「隆責任」者此也。 五曰恤歸附。夫法太嚴則民無固志,網太密則外有 遺奸。今俘獲之民,比黨而連類者,豈其得已哉?進則 陷於賊,退則罹於法,雖改過不足以補愆,自新不足 以求贖,是以謀無回心,而計不旋踵也。誠使開歸附 之門,恕脅從之辜,怙終不宥,而罪疑惟輕,則從亂者 鮮矣。所謂恤歸附以祛其黨者,此也。六曰《明法禁》。夫 狡猾者嗜貨而動,射利者冒險而趨。彼越關通夷之 令,非不飭然明也。然法之所防,利之所集,雖扺觸殊 扞而不顧者,是法不行,人不格也。竊以比閭之居,當 嚴其什伍;舟楫之用,當謹其出入。彼其守望友助之 間,信義得以相規,過戾得以相糾。是癉惡禁奸,移風 易俗,固將不威而自戢者,所謂「明法禁以杜其源」者 此也。行是數者,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以令則行、以禁 則止,庶乎可以清寰海之塵而紓東南之急矣。然閩、 浙海道相通,而海寇出沒靡常。往者常設經略重臣 節制二蕃,幾有成績;然隨置輒罷,豈以東南承平,姑 緩而不設哉?夫權統攝則力輕於勢分;事無專斷,則 機失於遙制。今南贛北鄖俱屬內地,猶分閫授鉞,以 隆其任。而況東南之交會,當東面之要衝;非有專閫 重臣,經畫節制,簡徒揆策勦除而薙獮之,則東南之 患有未知所終者。此識治之臣所逖慮熟計也。

《兩浙水利》

夫吳、越地,巨麗之區而浸藪之奧也。自天下輿圖,按 其方隅,則東南下流之會,相距不千百里,而灌注澒 溶,水半吞之,蓋測其勢高下溟渤尋丈間耳。是故畛 畷無數,膏腴兼倍,環異所叢,鱗甲所集。所謂「富中之 甿,貨殖之選,他莫能尚焉。」則利在水也。而控清引濁, 潰渱淼漫,混濤並瀬,沸薄沸騰,則奠居者病而播種 者憂,乃其患亦在水也。然則治水之術,自古蓋難之 矣。昔禹八年《飲至》,水土既平,九州已置,而末年南巡, 乃舉諸侯為苗山之會。夫夏邑宅中之後,未聞禹遍 歷方岳也。乃苗山玉帛,萬國攸同,則豈事遊豫為哉? 毋亦曰茲地水所請幫助識別此字。「渤,而巡狩專行」,則以考其成、觀 其定,所以為治之之術,尚不能忘情於既平也。三代 以後,民生日繁,而畎畝溝澮所需益廣,是故水利為 茲土一大政,而百姓俯仰之資,有國征輸之計,取給 乎此,蓋當寰宇之半矣。吾嘗按之,古為吏境內者,開 鏡湖於會稽,復漢陂於勾章,則漢馬臻、孔愉也;捍錢 塘而築之隄,浚廣德而疏其隘,則唐白居易、任侗也。 周因令奉化而濬靈濟,陳渾令餘杭而開南湖,陸明 允疊龍潭之石,李濬築陽陂之湖,孟簡觀山陰而新 河北開,王濟刺杭州而斗門增置,諸賢相繼卓有成 績,而興利障患,全浙賴之。即今感其德則廟祀,遺其 愛則名存,或呼為「長官之碶」,或稱為「資國之渠」,數千 百年「如一日也。」然自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之後,凡治 吳越水者固不止數賢,迺其施設大較如是焉耳。自 有宋慶曆欲便糧道,遂於吳江築岸,橫絕江流。蓋自 是水流漸淤,泥沙易漲,而東向之勢不敵渾潮,是以 壅積不滌,吳淞之堙,無異平陸,而太湖達海之道,始 失其趨矣。夫太湖一噎於長堤,再澀於吳「淞,汎溢之 患,理所必至,況霪雨一集,諸郡奔流磕焉注之,則欲 其不為廬舍稼穡之災,勢可得乎?」然則治水,慶曆之 後,較之馬臻輩,殆難其功矣。是故范仲淹有上宰臣 之書,陳正同有言相視之札,史才有圍田之議,李結 有敦本之說,而單鍔郟亶,則其經畫尤為詳切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