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鳳凰山 在城南十里。有金星洞,郭公泉出焉。西岡石筍羅立,名排衙石。此山左瞰大江,直望海門,山下故為吳越國治。錢氏內附,改為杭州州治。舊有鳳凰門,趙清獻公抃詩云「老來重守鳳凰城」 是也。排衙石者,錢鏐所名。刻詩石上。第二峰有白塔,塔西有小逕,青石崔巍,夾道峭壁,中有衕人可往來,名曰石衕。宋名公多題名其間。熙寧中,郡守祖無擇對排衙石作介亭,天風泠然,有縹緲憑虛之意。高宗南渡駐蹕,因州治建行宮,山遂環入禁苑。元取宋以僧楊璉真伽言,即故宮建報國等五寺。又取宋諸帝攢宮骨殖築為塔,名曰「鎮南。」 無何,雷火自北高峰飛至,焚燼無遺。旁有勝果、梵天二寺。按《錢塘縣志》:「越城里許,雙峰圓秀,兩翼軒翥,左薄湖滸,右掠江濱,小峰十餘,回環拜舞。錢氏建國築城,自秦望山由夾城東至江干,薄錢塘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南北展而東西縮,築鳳凰山為宮。」

龍珠山 又名巧山,在縣治北四十里,高十五丈,俗傳錢王七夕登山乞巧,故名。其形圓如珠,又名龍珠嶺,有一井出自天然,去東南一里為古城山。按《縣志》,「龍珠山在皋亭山西北。」

古城山 在龍珠山東南一里。高十餘丈,上有錢王寨,城基猶存。按《縣志》:在巧山東北,石姥峰西南,宋韓蘄王立將臺于山上,今其基尚存。山下周圍皆馳馬角藝之區也。俗名磨盤山。獨山 又名金鰲山,在縣治北四十五里,高二十餘丈,週迴二里。每出雲,晴則雨,雨則晴。里人占之屢驗。下瞰橫溪,迴環皆水。夏則下者菱芡荷蓮,高者桑麻禾黍,縈迴錯間,若雲錦然。山北有巨石,形若踞虎,名大石巖。山產松竹,鳥多鴉鵲。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高數十丈,聳出一方,旁無別山,故名。」

三峰山 鄉人呼為西南山,在縣治北六十里,形如品字,相去半里。在南為南峰山,高十二丈;東為東峰山,高十五丈;西為西峰山,高十八丈。三峰之廣並里許,去東峰北半里為石青山,突出坂中,形如覆掌,上有巨石如屏。按《縣志》,「山有留茨庵,井泉極甘冽。有大理卿夏公祠,在東峰之陽。」

洛山 在縣北六十里。高百餘丈,周十八里。四面皆平原,惟此山突起,溪流環繞,一奇觀也。昔有高士自洛陽來隱于此,時登嶺望洛,故又名「望洛山。」 前麓有倪文僖、文毅宗祠,古松凌霄,遠望若蒼蓋然。里人相傳以為宋木石壁,倪乾鐫銘于上。迤𨓦而南為陡山,高四十丈。東一里為蛾眉山,高二十丈,崇聖寺在焉。去陡山東一里為獐山,又東為俞山,又一里接大溪。

爪山 :在縣治東北二十五里。其高幾一仞,週迴三百步。上有土神廟,曰「靈石大王。」 故老相傳,昔水泛出香爐一座,三足皆龍爪,須四人始舉之,故即封為爪山土神焉。

皋亭山 去縣治東北三十里。高四百丈,雲出則雨。宋有崇善靈惠王祠,名「半山廟。」 旁有水甃,及桃花塢、新墳塢、倪家塢、青草塢、蒲墳塢、花桐塢,塔塢在焉。其下有亞父塚。世傳陳重生有神,壽百餘而終,葬于此。元伯顏駐兵皋亭待宋降,即此處也。山之後有三塔,一為了青禪師塔。元兵發之,見二缸相合,其屍端坐不化,遂掩之半山,為伏虎禪師塔。山下有柳翠塔。按《縣志》,山之麓有古亭曰皋亭,人謂山之所以得名,實由于此。

青龍山 ,在皋亭山之東,高五十餘丈,山脊蒼翠,偃曲如龍。

水尖山 :在青龍山之東,高二百餘丈。按《縣志》:「在烏頭東,黃鶴山南。」

莫山 按《縣志》「在青龍之東。」

阿媽山 :高百丈。二山自皋亭而西,蜿蜒盤曲,盡于橫山。下有太平寺。

於山 :在阿媽山西北二里,高十丈。按《錢塘縣志》:高三十丈,週一里。

《南鮑山 》,在皋亭之北,高二十丈。

泰山 在南鮑山之北。高二十五丈。上有聚秀庵,下有泰村。

南山 ,在太旗山北,高約十餘丈,東南與佛山、日山夾境,有杜牧塢,云唐杜牧之墓也。

《太旗山 》,「在泰山之南,峰巒頗多,高約有五十餘丈,下有青草塢。」

日暉山 在太旗山之北。按《縣志》,「高二十丈,週二里。」

管山 在日暉之北。按《縣志》,「高十丈,週二里。」 小橫山 在管山之北,高十丈,週二里,有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