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六里城內,亦有蛾眉山。

烏頭山 在肇元鄉青龍山之東,高八十餘丈。按《仁和縣志》《成化志》有此山。《萬曆志》載阿媽山于皋亭之後。注曰:「舊志無。而又別載烏頭如舊文。」 沈蘭先嘗親至其地,青龍之東有莫山,莫山而東,有阿媽山,又東為水尖山,而無所謂烏頭者。問之土人,皆不知。按《成化志》,則烏頭當居青龍石姥之中,今歷數其峰巒,杳不可得。《成化志》又無阿媽山,疑阿媽山即烏頭之俗名。俗名既著而原名反晦矣。《萬曆志》豈重複耶?存之以待博考。

石姥山 在烏頭山之東,與山北石姥峰異,有石高五十餘丈。有嶺南接運河塘。赤岸嶺之西有珍珠塢,劉正夫墓在焉。按《縣志》,「山之前麓即雞籠山。河南有黃陵山,又名贊山。」

東山 :去城西北五十一里。高二十六丈五尺,週迴七百九十三丈六尺。

馬嗥山 ,《郡國志》:「吳伐越,至此,遇大風雨,軍敗騎兵,有馬嗥呼,求其主,遂名。」

亭市山 在餘石鄉亭市村,居人善陶甕,謂之「浙甕。」

艮山 在杭城東北隅,一小土阜耳,而山名之,蓋亦地脈近海之所蟠結也。按《縣志》,「宋時公卿往來迎餞于此。」 元沈德章有《艮山碑記》。

萬松嶺 在于鳳山門外西路。舊夾道巨松,根株盤結,唐時所植。白居易《夜歸》詩有:「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按《通志》:古有八蟠嶺,過北而南達月巖。月巖之削壁有宋人題名見存。左為中峰,右為宋殿前司營。

石姥嶺 在肇元鄉,高五十餘丈。

黃犢嶺 去城東北六十里,安隱寺後。按《縣志》以「丘丹偶乘黃犢出」 句得名。

黃鶴嶺 去城東北五十里,始由黃鶴東麓而升,轉出黃鶴山脊,在黃鶴之西,皋亭之東,人謂之「大嶺。」 南通運河,北達塘棲。

石目嶺 ,在桐扣進。路長半里,南通運河,北達佛日寺。按《縣志》「由石鼓亭至佛日者,必過此嶺。」 藝花塢在佛日北。

金星洞 ,在城南半里鳳凰山,介亭下生金星草。又宋太廟後有金星洞。

龍洞 ,在臨平山。自洞門至水際五丈,闊一丈五尺,高一丈三尺,其水深不可測,下有龍王祠,祈禱多應。丁養浩曰:吾鄉南有超山,東南有臨平丘山,每山有水旱二龍洞。超山二洞俱在山陽。臨平旱洞在山之巔,水洞在山陰。水洞特圓,遂深沉,大勝超山之洞。超山石壁有鐫刻「海雲」 二大字,宋時俱載祀典,今廢不舉,不知始自何年。「超山」 乃黑龍神,「臨平」 乃白龍神也。

細礪洞 在臨平山。出礪石,深十餘丈。按《縣志》,陶弘景《名醫錄》云:「越砥,今細礪石也,出臨平即此。」 俗名旱洞。深十餘丈,闊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洞有宋翼拱之題名刻石。明萬曆間,太學生郭紹孔刻「祈年」 二字于其上。蓋為里人每四月八日于此占歲之豐歉也。

大河 舊為鹽橋運河,南自錦雲橋而北至通江橋,與保安水門橋之河合。又北過新宮橋稍西與鍾公橋小河合。又北至梅家橋,合西河。小河出武林水門。又西一派葛家橋,由天水院橋出武林水門。

小河 舊為「市河」 ,東自鍾公橋西轉北由灌肺橋直至仁和倉橋之北,東轉與梅家橋合,出武林水門。又一派自觀橋而西,合清湖河,北出武林水門。

西河 舊清湖河西南自府前宣化橋,東至戒子橋閘兒頭,轉北至轉運橋,與湧金門河合,東流與西斷河合,北合曲阜橋河,至結縛橋,東出眾安橋,與小河合,出武林水門。又一派自八字橋西清湖橋下,分派西行,轉北至紀家橋車橋,達便橋,出武林水門。

東運河 舊為「菜市河」 ,自東斷河頭至章家橋,北抵壩子橋,艮山水門,與城外河合。

珍珠河 在錢塘門內,菩提寺後。水口在錢塘門外。《成化志》云:「淺流。」 《萬曆志》稱:「細流若溝渠」 ,今不可復識矣。按杭城水道,惟東運河頗為深廣,鹽橋、運河水淺易涸,其各支河久經淤塞,居民率傾塵土于中。更多跨水建屋其上,不惟舟航阻絕,久之漸成平陸。明成化間偶一疏濬,迄無成功。

皇清初屢議修復,以費鉅中止。及康熙二十三年雲。

南趙士麟來撫浙省,首倡「捐濬」 ,分官經理,七閱月而底績悉復當時故道,遠近無不稱便。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