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姜墩廟橋 在縣東北廿五里,跨辛江塘河。前步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跨洛塘河。張店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跨洛塘河。

于許塘橋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跨洛塘河,以「于」 、「許」 兩姓得名。橋北鹽涇港,每市河涸時,通舟楫於此。

相院橋 跨硤石市河,以「晉尚書張延光故第」 得名。

崇惠寺橋 在紫微山東麓,跨市河達嘉興。景轉橋 在審山南麓,東通黃道湖。

萬家渡橋 在縣西北二十里。

仙鹿橋 在縣西北二十四里。康熙十二年建。里人見一鹿絕塵而奔,因名。

光華亭橋 在縣北一里一百三十一步,跨二十五里塘河。宋令魏伯恂建亭,為郵傳停泊之所。

環秀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跨硤石市河,建文四年建。

狀元坊橋 宋張九成所居處。

紫微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跨硤石市河,元大德七年建。

永興橋 在縣南

慶善塔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跨洛塘河。徐家鳳凰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跨辛江塘河。社稷橋 在縣西南。按《圖經考異》云:比歲縣之西南忠孝坊西錢氏墳園內,因治地得舊甓,皆有「社」 字。坊側有石橋,邑人猶以「社壇橋」 稱之,意舊壇在旁是也。

徐家橋 在城內

惠明寺橋 在縣西

廣濟橋 在金牛山下

西環橋 在縣東北五十八里硤石市。

高橋 在黃灣

富陽縣

恩波橋 一名「永濟橋」 ,在縣西三百餘步。定跨橋 ,在縣西一百步。相傳李文忠兵臨本邑,至此橋函刀偃武,故名。

秦望橋 在縣北一百步。舊云「始皇南巡,駐此,望會稽。」

瓜橋 在縣南五十里感化村。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故名。

太平橋 在縣西三里臨湖界,通靈泉、惠愛。明萬曆間圮,邑人周吉臨重建。

皇清初,又圮僧雲臺募緣重建。

步橋 在縣西十里靈泉村,通「惠愛。」

瀉湖橋 在縣北一里,通後嶺澗。

笪笆橋 在縣北五里安辰村。跨澗架梁,一名「笪餈橋。」

新橋 在縣北十里安辰村。宋淳熙十一年,縣尉林端厚重建。明崇禎九年,大水,橋圮。十一年,邑人俞昌言重建。

青雲橋 在縣西十里。元大德間,里有孫學錄中舉題名,故名「孫學錄。」 一作「徐學錄。」

董仙橋 在縣北二十里臨湖村。

望仙橋 在縣西三里望仙村。明洪武間,里人劉智募石重建。

白鶴橋 在縣東二十里。至正間,縣令孫勝重建春明村。相傳赤松子駕鶴於華蓋山,鶴鳴橋表,故名。

龍門大橋 在縣南四十里慶善村。元至正間僧雲巖建,蓋屋十七間。明永樂間僧法齡重建。萬曆間里人孫汝霖等重修。四十六年大水圮。徐坊橋 在縣東南十五里。宋紹興間里人徐祥富重建。

壽春橋 在縣東二百步花塢口。

慶春橋 在縣東一百步觀山西。

合橋 在縣東二十里。以「江陰、麗景」 二水合流,故名。

赤松橋 在縣東十里春明村,因赤松子故名。定安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慶賀村。舊名「延壽」 ,宋紹定間重建。

亭橋 在縣西十里靈泉村。里人王道建。上有亭,故名。

洪濟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靈峰村。漁溪之水,至此與江相會。元天曆中,里人施岳山鑿石為橋。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施叔拳架以木。永樂間,僧興易以磚,皆不久而圮。正統四年,縣令吳堂重建,易以石。廣一丈六尺,長三倍之。

廣惠橋 在縣西四十里馴雉村。舊名「鮆綱」 ,歲久圮。邑士何永年捐資募建,架以石梁。

榮華橋 在縣西五里,舊名「牛家橋。」 正統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