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五十八卷目錄
嘉興府部彙考二
嘉興府城池考
嘉興府關梁考
嘉興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九百五十八卷
嘉興府部彙考二
嘉興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嘉興、秀水二縣附郭。〉
嘉興府城池 不知所自始。按《嘉禾記》謂「唐乾寧中守臣曹信築。」 《吳越備使》謂「唐僖宗文德元年,吳越武肅王命制置使阮結築。五代晉天福四年,吳越王錢元瓘拓為州城。宋謂之軍城,元謂之路城。」 宋《圖經》云:「羅城周圍一十二里,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五尺,水旱門各四,門各有樓,門外各置弔橋,跨隍池以通往來。東」 門舊曰青龍,後改春波。西門舊曰永安,後改通越。南門舊曰廣濟,後改澄海。北門舊曰望京,後改「望雲」 ,續改「望吳」 ,惟澄海水門樓。建炎間,徐明作亂,廢子城原有正門曰「麗譙。」 元至元十三年,隳郡縣城,羅城、遂平,門樓俱廢。元末兵起,詔守臣禦防。至正十六年,路推官方叡營築未就,歸入明,大守呂文「燧、謝節竟其工」 ,較舊縮三里,高倍於舊三尺,面闊一丈,敵樓二十五,女牆三千四百一十五月,城門樓弔橋悉具。其城下隙地,聽民置屋,歲課灰價為繕城之費。隍池周圍繞城,其里數較城加四分之一,闊二十二丈,深一丈二尺。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猝至,知府劉慤修城繕隍。三十九年,知府侯東萊奉檄增築,改「春波」 曰「澄霽」 ,「通越」 曰「阜城」 ,「澄海」 曰「迎薰」 ,「望吳」 曰「拱辰」 ,重建敵樓二十八座。萬曆初,城漸圮,至四十四年,知府莊祖誨蓋造窩鋪、箭樓、馬坡等項。公轄嘉興縣,管城垣一千一百七十二丈八寸,分為八號;秀水縣管城垣,七百八十丈七尺二寸,分為七號。凡八閱月而工竣。天啟二年,知縣湯齊修築城堤,及堵
皇清順治二年,東城樓燬,嘉興縣知縣張厥修重建。
十五年,奉檄增高城垛,合二為一。康熙四年,南水門圮,嘉興縣知縣林逵重築子城,即子牆。唐之縣治,宋之軍州,元之路衙,今之府治牆也。周圍二里十步,高厚俱一丈二尺。按《圖經》云:「三國吳黃龍時築,有正門一樓,曰麗譙。」 宋宣和七年,知州宋昭年嘗更築。德祐元年,知府余安裕重修,咨議劉漢傑董其役,且增保障,即今羅城。元至正年,議隳江淮城壘,嘉興隸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外城并隳,惟子城與麗譙獨存。
外縣
嘉善縣城池 。明宣德四年分縣,無城。嘉靖三十二年倭警,巡撫王忬以知府劉愨請,命通判鄧遷建,六閱月告成。水門五,陸門四,因其坊之舊名。東曰「大勝」 ,西曰「太平」 ,南曰「慶豐」 ,北曰「熙寧。」 月城、望樓、墩臺、窩鋪悉具。周圍一千四百八十八丈,高二丈三尺五寸,厚連堤二丈二尺,雉堞二千六百六十四,壕周於城,闊六丈。萬曆二十年,知縣章士雅修繕樓臺。崇禎十年,知縣李陳玉更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方舟《增高併堵》。
海鹽縣城池 ,唐開元初移治馬嗥城,即今治城也。舊本「磚城,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諭信國公湯和巡視要害,繕城備倭,設海寧衛,委指揮許能率軍增築四門月城,皆以磚石為之。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祥加修。周圍六里三十五步,高二丈五尺,池周於城,闊六丈九尺,深一丈二尺。」 陸門四:東曰靖海,西曰望吳,南曰「來薰」 ,北曰「鎮朔」 ,上下相對,各設兵馬司。水門三。東瀕海,故缺。嘉靖三十二年倭亂,都指揮張鈇增築沿海土牆,并敵樓一十六座。敵臺二座,在東門之南。北偏。知縣鄭茂督理。萬曆中,知縣王臨亨重築。天啟三年,知縣樊維成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毛一駿奉檄「增高併堵。」 {{padding-left|2em|澉浦城 在縣西南。明洪武十九年,命安慶侯、 滎陽侯委海寧衛千戶費進築城,周圍八里一 十七步,高二丈四尺五寸。永樂中,都指揮谷祥 以磚石包砌。正統八年,命侍郎焦宏、參政俞士 悅勘議,令杭、嘉、湖三府備料重修。嘉靖三十五 年,知縣鄭茂增敵臺一十六座,陸門四,西水門 一。池周九里三步,闊五丈,深一丈《一尺》。〈按:「澉浦係縣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