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7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北山 ,與銀山連,其頂有穴,可容二十餘人。雞山 ,在府城東南六十里康家湖北。

鶴鳴山 在府城東南五十七里雞山南。山上時有鶴鳴。

東化山 一名「將軍山。」

西化山 一名「筆峰」 ,二山相連接,在秦望山南。龍惠山 在府城東南七十里傖塘埠。上有龍王祠、禱雨池。

諸葛山 在府城東南六十里。葛洪嘗棲于此。亦曰「葛巖。」 蓋會稽第一山也。

黃龍山 ,在諸葛山之半,有寺曰「延安」 ,亦有葛仙丹井,在寺殿之後。

閣老山 ,在諸葛山東。左視如屏,右視如筆,《九井》在其下。

靜林山 在諸葛山西南。上有龍潭,祈雨輒應。銅牛山 在府城東南五十八里,靜林山西。舜山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銅牛山西。一名筆架山。俗傳大舜遊憩于此。

太平山 在府城東南七十八里,舜山東南,又一在餘姚。

西湖山 在府城東南二十二里西湖之旁。「天荒山 」 在府城東南八十里。山不生草木,其下為駐蹕嶺。

石隴山 在府城東南一百十里。天荒山東。多松楮木。

儲山 :在府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山 在城東南七十里,下臨舜江,與上虞接壤。山高銳如削,其巔有洞,廣八尺,深十餘丈,類神所斧,清絕可愛。一名「蒿尖。」

豐山 在府城東北六十二里,臨曹娥江。錢鏐王破劉漢宏將朱褒于曹娥,進屯豐山,褒等降此山,是也。

稱山 :在府城東北六十里。豐山西北環大海。

《舊經》
越王稱炭鑄劍于此俗呼稱心山

鄭弘山 在府城東南三十里,以漢太尉弘名。稷山 在府城東五十里,稱山南。舊名「穢山」 ,越王種菜于此。

《陰山 舊經》「秦始皇移在會稽山北,有陰山之稱。」

白塔山 在稷山側。有寺及興善將軍殿。犬亭山 在府城東南三十里寶山北。《舊經》《越絕書》並云:勾踐畜犬獵南山白鹿,欲以獻吳,故曰犬山。其亭為犬亭,歲久相延,呼為狗山,又曰吼山。俗謂宋攢陵所在,諸山皆拱,此山獨否,故名之曰吼,取呼而相向義也。

憶家嶺 在府城南十五里,會稽山之東北麓。觀嶺 在會稽山,因告成觀名。

駐日嶺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刻石山南諸暨縣界。

王顧嶺 在府城東南六十里。相傳宋高宗避金時過此,見山水之佳,既去猶回顧,故云「王顧。」 陶晏嶺 在府城東南四十四里王顧嶺北。舊《經》「陶弘景隱居于此。」

日鑄嶺 在府城東南五十五里,產茶,最佳。駐蹕嶺 在府城東南八十里日鑄嶺南鸕鶿峰下。宋高宗避金幸台溫回時,駐蹕于此。干山嶺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靜林山。唐方干隱于此。

五峰嶺 ,在日鑄嶺東北,五峰如蓮花。

龍池嶺 在府城東南八十五里。東小江之右。有龍池、龍王廟。

「石傘峰 」 ,是會稽山之別峰,下有范蠡養魚池。唐齊抗于峰下置書堂,後為精廬。

義峰 在縣東六十里稷山之東南。峰頂有黑白二龍池,土人建祠焉。祈雨輒應,其上時有龍見,峰下有石,名「鳳凰窠。」

「陽明洞 」 ,在委宛山,洞是一巨石,中有罅,長亙龍瑞宮旁。

「風洞 」 ,在刻石山,遇陰雨,聞鼓樂聲。

「玉洞 」 ,在劍浦山。

鳳凰窠 在義峰下。石有一圓竅,深一尺,廣四尺。俗傳鳳育二雛,自此而翔,旁有上鳳、下鳳、沉鳳等村。

坐石 在會稽山南。《輿地志》:「方石數丈,是始皇坐其兩邊方石八所,丞相斯以下坐。」

飛來石 在禹穴側。世傳自安息飛來,上有《索痕》三條,唐宋名賢多題名其上。

酒甕石 ,在射的山足。三石品峙,其狀如甕。《舊經》:巨石三,在鏡湖東,時人謂之「秦皇酒甕石。」 侯孫石 ,在射的山下,臨樵風涇,水漲,石常不沒,里人以此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