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7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麻車橋  清店橋  柴家橋 俱海、晏二都正科沃汝明修。

狀元橋 宋紹熙三年,令王阮創立於石欄,刻云:「人從石上行,狀元此時生。」 遂以狀元名橋。明初,張信以狀元及第,符其言。

東新橋  。「虞家橋  。」 「曉峰橋。」

第二橋  、第三橋  、東江橋 俱在縣東《昌國》。

大浹渡 在縣南一里。即大浹口。

小浹渡 在縣東南十五里。即小浹口。

石橋渡 在縣西十里

梅墟渡 在縣西三十里。康熙戊午,士民陳承湖等呈縣詳憲批免本圖雜派,置田贍渡。胡家渡 縣南二十里。

朱家渡  東江渡  算山渡 在縣南三十里。

蘆浦渡 在縣東五十里。

蚶嶴渡 在縣東南十五里。

施家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

穿山渡 在縣南一百里。

梅山渡  嵩子渡 俱在縣東南一百里。舟山渡 在縣東。昌國

象山縣

長樂橋 在縣治東。宋景定三年建。明嘉靖初,道人王正潮重建。

永安橋 :在縣治西。跨鳳溪而鎖玉帶,一邑風水之關。

明倫橋 在儒學東,又名「青龍橋。」

宣化橋 在儒學之西,又名「白虎橋。」

下路橋 在縣西南

中路橋 在縣西南

惠政橋 在縣治南。宋紹興年間,編木為之。嘉定十五年,令趙善晉易以石。今移于城外,為「釣橋。」

象山橋 在縣治南

綠野橋 在放生池南,俗呼「小橋。」

徐家橋 在縣治西南

慶登橋 在縣治西

迎恩橋 在縣治西南一里。舊名「南橋」 ,以築城毀。明嘉靖三十三年,毛令德京重建,改今名。登雲橋 在縣治西彭姆嶺下。明嘉靖三十一年建城,橋遂毀。

東安橋 在縣東二里,俗名「四板橋。」

圓峰橋 在縣北一里,又名「昭慶橋。」

鳳躍橋 在縣西北一里等慈寺前。

南濟橋 在縣南門外。邑人周希程捨田一丘,拓河建橋,以為民便。

新橋 在縣南四里。明正統間建。後因湍水迅急,舟行艱阻。明嘉靖二十九年,道人王正潮更為二洞,民便之。

大橋 在縣南六里,宋紹興年間建。

烏溪橋 在縣西六里

湯家後門橋 在縣西七里。

大溪橋 在縣西八里。明萬曆三十五年,吳令重修。

朱家橋 在縣南十里

火燒橋 在縣東北十里。

登明橋 在縣西二十里。

海口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明弘治六年,鄭令琳建。嘉靖三十四年毛令重修。

風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有仙巖金峰之勝,隱者章位常風於此,因名。

錢倉四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明嘉靖二十年,耆士易顯建。

芝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

太平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明洪武三年、四年,倭寇犯境,千戶易紹宗殺賊於此,被害。其孫易寧、易顯,乃就此建橋,號曰「太平。」

歐陽橋 在縣西四十里,舊名「儒雅洋橋。」 明成化間重修。適同知歐陽懋過此,因名。

東溪橋 在縣西四十里。

蠣江橋 在縣南五十里。

鎮瀛橋 在縣西六十里。明萬曆三十年,省祭周時策等建。

五眼橋 在縣南九十里。

南關橋 在縣南九十里。侍郎俞士吉出使日本,於此發舟,因名「南關橋。」 正德間,義官王玉重建。

鎮源橋 「昌國衛治西橋。」

湖頭渡 在縣東三十五里,舊為「陳山子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