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葉烈婦祠 在大井頭南。祀烈婦張氏。明萬曆中建。

黃巖縣

社稷壇 :在西城閘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縣南「一里,明洪武八年丞吳文義建,嘉靖九年劉令質徙十五都。」 「邑厲壇 舊在縣北隅,明洪武八年丞吳文義建,成化間鄭令徙縣西北。」

里社壇 在各都。明洪武八年,令各里置社壇,周以土牆,壇而不屋。凡遇春秋二仲,人戶輪當鄉厲壇 在各都。亦洪武八年置,壇而不屋,周以土牆,立門一座,與邑壇同。今俱廢。

城隍廟 在縣東三十步。

關聖廟 在縣南永利橋。

朱文公祠 舊在縣西北。

三賢祠 在學宮。宋寶定二年,朱令尹日新建,祀謝伋、葉適、徐中行。

棠遺愛祠 在縣治東。明嘉靖辛丑,海溢為災,周守志偉躬行省祀,斂死恤生,民懷其德,祀之。

天台縣

社稷壇 舊在縣治西南一百步,宋嘉定間,邑令詹阜民建。明洪武三年,制,祀社稷於西北隅,縣丞葉弘改建。縣北地係賈涉故宅。

風雲雷雨山川壇 「洪武初,命天下郡邑祀風雲雷雨山川之神於東南隅,縣丞葉弘建壇。嘉靖己未,知縣馮蘭移置東門外。」

厲壇 舊在縣治北後郭。明洪武八年,知縣張文玉置《後形》家以其右據龍脅,靈氣損傷。萬曆四十年,知縣胡來聘遷縣北馬公廟後。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二百一十步。紹定五年,邑令潘晉孫祈雨感應,新廟門塑包、寇二相於門內。明洪武二年,知縣鄧林重修新之。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廷錫重修寢廟於東建「佛。」

堂使僧居之

泰岳行宮 在縣治西北,即太清宮。

關帝廟 ,在縣治西通越門內。萬曆四十三年,封「伏魔大帝。」 知縣胡來聘捐俸拓之。

神蹟石廟 :在台治北,今名曰「鶴廟。」 元泰定間,封「顯靈忠烈昭德仁澤王。」

杏莊廟 在縣治西玉京坊巷。元徵召陳瑞卿,築杏莊為居,因建廟於側,祈禱響應。泰定初,封明烈廟 在東門外。宋敕賜「明烈王。」

華光廟 在縣西建寧坊巷。祀馬元帥。

靈順廟 在縣東鎮安坊。

靈觀廟 一名「前殿」 ,宋紹興庚午建。

劉將軍廟 在縣西門。晉黎護將軍劉元捨宅為闡法寺,後寺徙溪南,累著靈異,人即其舊址立廟以祀之。

平水廟 在縣北十里。祀西晉、周清。宋祥符間,封平水王。

黃山廟 在縣西十三都,元封護國顯慶王。前有石穿如牛鼻,相傳海船繫纜處。

窯頭祖廟 在縣東三里。其始建莫攷。俗云「天台縣先有窯頭殿」 ,則其來久矣。

三井廟 在縣西南廣濟門內。原三井,因築城塞其二。一在廟側,雖大旱不涸。廟係宋封惠濟,廟 在石橋下,宋封「惠濟。」 上有龍潭,禱雨靈。

萏溪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係郡城隍「靈康廣惠威烈王祠。」

應澤廟 在縣西十四都。唐長慶間,令白餘豐祈雨立應。五代周顯德中,封應澤明王。巖下有水,隨潮往來,後開廟見石龜,水遂竭。見《圖經》。赤城山廟 ,晉太元中建。僧曇猷居巖室中,神屢遣虎狼怖之,猷自若。一日神告曰:「予夏帝之子,居此二千餘年,師威德嚴重,願推此相奉。」 鳴鞞鼓角,凌霄而去。

焦山廟 在縣西。吳赤烏初建,祀李顯忠。梁昭明太子廟 在縣西。

鮑將軍廟 在縣東二都。按《舊志》,吳赤烏二年立。高儲山神諱廷贊,與兄光祿廷嗣,唐末勤勞王事,皆得廟食。

冷水廟 在縣南二十里。

亞父廟 在縣西茶山。《舊志》有神,一夕自海乘石船至其上,土人聞如萬騎之聲,黎明視之,見石船在山腰,有石帽覆一銅像,立祠祀之。遇旱祈禱甚應。

梓潼真君廟 在縣北太坊,今移建小北門城上。

上泉廟 在縣西三十一都。方臘之亂,里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