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知果寺西洞橋 在北岸之側,內有「大姚山石橋。」

永慶橋 在縣西門外,跨河。

西黃浦橋 在縣西門外三里許。

華渡橋  蔡墓橋 俱在縣西,跨河。

昌福橋 在縣西

黃家橋 在縣西十里,通孫家湖水,出運河。黃公橋 ,在縣西二十里,通皂李湖水,出運河。徐義橋 ,在縣西。

大板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通皂李湖水,出運河。

永樂橋 在梁湖鎮

板橋 在縣南門外五里許。

普濟橋 在縣西南。里人捐貲以建,約二十餘丈。知州丁時捐俸金五十兩構橋庵。亦名「普濟庵。」

楊婆橋 在縣西,即通濟橋。十八、二十、二十一都。群水聚流,撼激洶湧,過者病涉。里人丁照倡義構建。

利濟橋 在縣西南,即楊公甽。

韓呂葉橋 。「厲婆橋  。」 管村橋。

蔣家山橋 十五板橋 。章家橋。

寶泉寺橋 俱在縣西南。

沈家石埠橋

管溪橋 俱在縣東南

太平橋 在縣東南煉丹石山下。

虹橋 在縣東南

北門橋  、元貞橋 俱在縣北門外。

狗頸橋 在縣西北,今廢。

馬慢橋 在孝聞嶺之北。相傳宋高宗過此,馬不進,故名。

和尚橋 ,在縣北破岡坂。永豐橋 ,在半山西南。

小越橋 在小越市

橫山橋 在伏虎山北

栗樹橋 在縣西北

大夫橋 在縣東北五夫鎮。

分金橋 在縣西北戒德寺側。

嵩城橋 在縣西北

閘橋   、永昌橋 俱在西南門外。

黃家埠橋 在縣南

合清橋 在縣南。東西兩溪合流處。洪水氾濫,時則波濤衝激,橋梁屢壞。里人周袞倡首構石造橋,分為三洞,以泄其流。

雙溪橋 在縣南

來學橋 在縣西南,係永澤書院前。

躍龍橋 在縣西南。縣令朱維藩建。

「南津 」 ,《水經注》「孔靈符遏蜂山前湖以為埭,埭下開瀆」 ,直指南津。

梁湖渡 在縣西曹娥廟前。渡夫三名。

百官渡 在縣西百官市口,渡夫二名。

蒿陡渡 在縣南,渡夫一名。

上浦渡 在縣南,舊名「羅家渡。」 《渡夫》一名蔡山渡 ,在縣南。

浦口渡 在縣南,即丁村渡。

沭憩渡 在縣南,一名「木溪。」 以上渡夫各一名。昔王子猷訪戴安道,在此回棹。

青山渡 在縣北,渡夫二名。

杜浦渡 在縣北。渡夫二名,凡設渡九所,夫一十四名,而民間私渡不與焉。

嵊縣

子猷橋 在縣東五里。晉王徽之子猷返棹處也。《世說》:「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傍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謝公橋 在縣西一里,因「康樂」 得名。橋下沿溪陡門。

西門橋 在縣西門外。明弘治中,邑民王漢二自捐千金甃石橋。垂成,洪水衝壞。嘉靖二十四年,知縣譚潛因舊跡益以梭墩十四。上橫架石梁,可通輿馬。

《皇清》洪水衝激,墩壞。康熙七年,知縣張逢歡、縣丞胡

玒典史毛鼎鉉捐俸,邑進士尹巽助銀,延僧明道募助修葺。九年大水墩壞。

大橋   、三板橋 ,俱在東隅。

南門橋 在南門外南津渡,當南北通津。元末有浮橋廢。明弘治十年,邑人夏雷上書知縣,請復之,不報。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沈檄縣造木橋尋圮。萬曆元年,知縣朱一柏置渡船二隻,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