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置兩舟為渡,今有橋。
西津渡 在來白門外。舊置二十五船為航,後廢。今有橋。
浦口渡 在縣東十里
黃澤渡 在縣東三十里。
胡塍渡 在縣南十五里。
茶坊渡 在縣南二十里。
茅岸渡 在縣西八里。有橋。
山頭渡 在縣西七里。有橋。
孟愛渡 在縣西十五里。明正統間,孟知縣文嘗勸農於此。今有橋。
倪家渡 在縣西二十里。有橋。
求家墈渡 在縣西三十里。有橋。
瓦窯頭渡 在縣西三十五里。有橋。
橫店渡 在縣西六十里太平鄉。
竹山渡 在縣北十里
三墜潭渡 在縣北三十里遊謝鄉。明知縣王淵捨船為渡。有田地以給舟人。今廢。
白沙渡 在縣北五十里。
黃石渡 在縣北四十里。
新昌縣
石橋 在縣東七十里
司馬悔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落馬橋。」 唐司馬承禎隱天台,被徵至此而悔,因名。
古松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當台、寧三水交衝之地。
潘家橋 在縣東北半里。
迴瀾橋 在呂水因處,內有半畝塘。
三溪橋 在縣西十五里,邑人呂天章建。觀政橋 在縣西門外。
西郊橋 在縣西門外
石鼓橋 在縣西五里
鎮洋橋 在縣西五里
鐘樓橋 在縣北一里
渡王橋 在三十九都
廣濟橋 在七都
棲霧橋 在二十一都
迎仙橋 在二十都
丁公橋 在縣南三十里。
懷仙橋 在縣西四十里。
天姥橋 在縣東五十里。
皇渡橋 在縣東七十里。
平川橋 在縣東五里
渡津橋 在二十都
桂香橋 在二十都
步雲橋 在銅坑
坑西橋 在三十四都
小茅橋 在縣南四十二里。
黃泥橋 在縣西二十里。
濟川橋 在縣北溪。邑人潘復寵等建。有「濟川庵」 ,置田贍僧以守之。
光霽橋 在縣治內東北。
三溪渡 在縣之西十二里許。有石橋跨于其上。
柘溪渡 在縣十里,近天台。
紹興府公署考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山陰、會稽二縣附郭。〉
府治 ,據臥龍山中峰東麓。周為越勾踐宮。隋為越州治。唐為浙東總管府治,又為節度觀察廳事,又為義勝、威勝、鎮東諸軍治。錢鏐平董昌,昭宗以越授鏐,又改鎮東軍治。宋高宗建炎三年,幸越州,以州治為行宮,移州治於大善寺。五年,陞紹興府,仍為府治。宋亡,治燬。元改為路廨,又改為江南行御史臺,遷路廨於宋提刑司。明洪武二年,復以御史臺為府治。
清軍同知 :在正堂西。
管糧通判 在正堂東
水利通判 在正堂南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治內。
山陰縣治 在府治南承天橋東,寶林山麓,即宋上、下省馬院故址也。中為正廳,左為幕,右為庫,左為冊庫。正廳南甬道中為戒石亭,東西廂各為吏廊。戒石亭之南為儀門,門之外東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