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陵人看守。每歲春秋致祭。

皇清康熙五十七年,遣官致祭。

周越王允常墓 在木客山。《水經注》:勾踐都琅琊,欲移允常塚,塚中生分風,飛沙射人,人不能近。勾踐謂不欲,遂止。

越王勾踐墓 ,在府城南九里。《越絕書》:「獨山大冢者,勾踐自治以為塚,徙瑯琊,塚不成,去縣九里。」 今獨山乃在城西三十五里。

勾踐子墓 在夫山,《越絕書》:「夫山大冢,勾踐庶子塚也。去縣十五里。」

陳音墓 在陳音山

灼龜公墓 在府城南一里。《越絕書》:「大塚者,勾踐客秦伊,善灼龜者塚也。」 因塚乃名秦伊山。《十道志》:在龜山下。

若耶大塚 ,《越絕書》:「勾踐葬先君夫鐔塚也。」 文種墓 在臥龍山北麓。《輿地志》:「潮水至越山,失其尸。」 今缺處是也。

漢薄父墓 ,漢薄太后父,吳人,死山陰,因葬焉。後文帝即位,追尊為靈文侯。會稽郡置園邑三百家,長丞以下,使奉守寢廟上食,祠如法。馬太守墓 ,在府城南二里鑑湖鋪西,即漢守馬臻。

謝夷吾墓 在府署儀門下。初,夷吾將死,囑其家曰:「漢末當亂,必有發掘露骸之禍,宜懸棺下葬府門下。」 其家從之,故墓獨存。

曹娥墓 在曹娥廟東

丁固墓 《十道志》:「在會稽,又名司徒塚」 ,今不知何所。

八仙塚 在白塔山。舊志:「晉嵇康善琴,過白塔,宿傳舍,遇古伶官之魄,而得《廣陵散曲》。曲終,指其葬處,至今窟穴猶存。」

塚斜 在平水上三十餘里,接嵊界。相傳越之墳墓多在。所謂斜者,如「唐宮人斜」 之類耳。孔愉墓 ,在府城西二十九里,即孔車騎。晉郗愔墓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愔以會稽內史老,因居於此。

謝輶墓 ,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里。晉會稽內史。宋謝靈運墓 ,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里。靈運死廣州,歸葬於此。

徐浩墓 ,在府城南二十一里。

唐賀知章墓 在府城南九里,其地因名。九里墓在山巔,鄉人呼為「賀墓。」

康希詵墓 在蘭亭旁。舊有墓碑,顏魯公撰并書,宋郡守吳奎攜去。又康德言墓,在離渚屭石湖旁。湖之得名,以其墓碑石屭。

吳越忠遜王墓 在昌源。《宋史》:「錢倧疾殂,東府以王禮葬焉。」

宋攢宮諸陵 俱在寶山,今名攢宮山。紹興元年四月,哲宗昭慈皇后孟氏崩,遺詔:殮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寶貝,權宜就近擇地攢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所製梓宮,取周吾身,勿拘舊制,以為他日遷奉之便。朝廷欲建山陵,是時曾䊸以江東漕兼攝二浙應辦,議曰:「帝后陵寢,今存伊洛,不日復中原,即歸祔矣,宜以攢宮為名。」 遂從之。攢宮之名,實始於䊸之請也。是年,徽宗顯肅皇后鄭氏崩于五國城。五年,徽宗亦崩。七年,何蘚還。始聞帝后訃音,先上陵名曰永固。九年,高宗顯節皇后邢氏崩於五國城。十二年八月,金人以三梓宮來還。十月,徽宗、鄭后合攢於昭慈太后攢宮西北,改陵名永祐,而邢后攢昭慈攢宮西。二十九年九月,高宗母顯仁皇后韋氏崩,攢永祐陵西。三十一年,金人以欽宗訃聞,遙上陵名曰「永獻。」 乾道中,朝廷遣使求陵寢地,金人乃以禮陪葬於鞏縣。欽宗皇后朱氏從北去,不知崩所歲月。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崩,攢會稽上陵,名曰「永思。」 慶元三年十一月,高宗慈烈皇后吳氏崩,祔永思陵。紹熙五年六月,孝宗崩,攢永思陵西上陵,名曰永阜。開禧三年五月,孝宗成肅皇后謝氏崩,祔永阜陵。慶元六年八月,光宗崩,攢會稽上陵,名曰永崇。嘉定十七年閏八月,寧宗崩,其冬,命吏部侍郎楊華為按行使。華歸奏云:「獨泰寧寺之山,山岡偉特,五峰在前,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層巒朝拱,氣象尊崇,有端門旌旗簇仗之勢。加以左右環抱,顧視有情,吉氣豐盈,林木榮盛,以此知先帝弓劍之藏,蓋在於此。」 尋令太史局卜格,一起一伏,至壬而後融結,宜於此矣。詔遷寺,而以其基定卜上陵,名曰永茂。紹定五年十二月,寧宗仁烈皇后楊氏崩,祔永茂陵。其孝宗成穆皇后郭氏、成恭皇后夏氏、光宗慈懿皇后李氏、寧宗恭淑皇后韓氏,攢在山陵之前,並不遷祔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