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越
上台司命下星,主揚州。
《通志》:陶弘景云:「天台山當牛女之分,上應台宿臨海,屬牽牛四度。」
台州府山川考一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臨海縣附郭。〉
大固山 :在府城內西北三百步,高八十丈。週迴五里,蜿蜒磅礡,如屏障之狀。
小固山 在府城內東南,與大固山相望。亦以辛景禦寇得名。高七十丈,週迴四里。
巾子山 在府城東南,連小固山,兩峰如幘,故又名「帢幘峰。」
日山 在府城西五里。以其面東朝日,視諸山獨高,故名。
靖江山 :在府城東五里。舊傳辛景破孫恩於此,故名。
白鶴山 在府城東南二十里。上有展旗峰、洗腸潭。又有劍崖。舊傳趙炳留劍跡於此。
清潭山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曹太尉莊畔。舊有陂,廣十餘里。宋洪邁《夷堅志》:淳熙間,大水,推一山納陂中,山之大小正與陂等,林木宛然。蓋竹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一名竹葉山,有洞名「長耀寶光之天」 ,《洞淵集》所謂「第十九洞天」 也。石塘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上有石硤,飛瀑注塘中,左右白石,可坐三五十人。水底有石柱,日朗即現,俗呼「盤龍石。」
真隱山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高一萬六千丈,周迴三百里,與仙居韋羌山接。本名括蒼。王方平居崑崙,往來羅浮括蒼山,即此。石壁上有蝌蚪字,高不可識。唐天寶中改今名。
東掖山 在府城東北四十五里,以其處天台左掖,故名。上舊有「隔塵寺。」
許孝子山 在府城北四十五里。舊傳山下有許姓者,居喪至孝,每號慟則群鳥悲鳴,故以名山。
常風山 在府城西五十里。山有石穴,常出風宜山 在府城西六十里。其巔平衍,良疇可十頃,有潭瀑沾溉,旱不能災。
白鵠山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有水傾注,如倒挂白鵠。《臨海記》云:「中有深湖,有魚大如舟,蓋龍也。」
燈壇山 在府城西六十里。山有石壇,每陰雨望之,其上有光如燈。
石新婦山 在府城東南七十里。山旁有奇石,如婦人狀。宋文帝嘗遣畫工模寫山狀,時人盛圖于白圑扇。九盤山 在府城東南七十五里。以其路縈迴九轉,故名。絕頂可眺大海。
東刊山 在府城東七十里。蓋以禹隨山刊木而名。山極高遠,又名「天柱」 ,晉任旭葬焉。
亭山 在府城南一百里。其地有寨,由郡泛舟入黃巖者,多候潮于此。
石鼓山 在府城東一百五里。上有石似鼓,兵興則鳴。舊有柵城,唐貞觀初,刺史李元奏置兵三千護之。
玉峴山 在府城東一百九里。舊名「黃石。」 相傳黃石公居此,有石碁盤尚存。唐天寶中,改今名。金鼇山 在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東有小洞,昔有人夜艤舟山下,見波間光彩,近視之,乃一金色巨鼇,因名。宋建炎四年,金兵入浙,高宗航海,嘗泊此山,留四十日,始還紹興。
海門山 :在府城東南一百二十六里,兩山相對如闕。在海北岸,東枕海。
赤山 :在府城東南一百三十里,絕頂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銅塔,內有銀囊盛舍利。俗傳梁蕭察所施。今俱無考。
合旗山 在府城東一百三十里。舊傳僧灌頂居此,會有海寇至,灌頂講經自若。寇見旌旗耀日,有神皆丈餘,懼而遁,因以名山。
高相山 :在府城東北一百三十五里。有石穴無際,或云與海通。
崛門山 :在府城東一百五十里海中。山腹有一孔,上達于頂,有聲則風起水湧,且有兵。吳將亡,孔內有聲,遠聞十里。
東麂山 在府城東一百五十七里。又有西麂山,與此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