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己亥建大成殿。二十一年,學宮皆燬,惟大成殿獨存,令王凱重修之。嘉靖八年又燬,十一年,令周振建。萬曆二十二年,推官劉啟元請於知府閻邦,徙於城南門,與學宮相對。以溪流作泮水,顏曰:「三台道脈。」 建樓於城門上,顏曰:「經笥文波。」 至甲午冬,張弘代蒞任,始落成焉。戊辰,民居火,延燒明倫堂、敬一亭、啟聖祠兩齋俱屬煨燼,惟存廟殿兩廡而已。知縣張弘代重建。嗣後殿廡,日久圮壞。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陳獻可請於上臺,復鼎新之。
府學教授查繼佑、本學教諭吳輅及邑紳衿皆捐資俸有差。始於是年冬,落成於十八年秋。胡兆龍為《記》。其名宦、鄉賢二祠,康熙丁巳,教諭鄒楷、訓導徐德恂增修戟門及牆垣,教諭楊王治重葺。
社學 明洪武間,每里設一所,後廢。永樂元年,復設鄉學一所,亦廢。
仙居縣儒學 ,在縣東五十八步。宋天聖三年,令陳戭之建,地尚湫隘。皇祐二年,令陳襄買地以廣之。宣和三年,學燬於寇而廟存。紹興十四年,令梁筠建,歷時既久,漸覺傾圮。乾道四年,令留立賢修之,規制始備。淳熙間,廟壓於風雨。八年,令莫洸建。十一年,令徐柟又為丹雘,後又漸圮。嘉泰元年,令林岳復加整葺。嘉定元年,令姚偓重修明倫堂、直舍、櫺星門。寶慶二年,丞劉垕建中門、兩廡、四齋。學之東據城。西有射圃,有觀德亭,後有湧泉,瀦水為沼。有浴沂亭。東廡立古靈晦庵祠,堂西廡立三老堂。土地祠在中門左,學廒在中門右,總庖湢僕舍四十餘楹,增田五頃,氣象大異。淳祐間燬,八年,令夏燬重建,以文公升列從祀,獨建古靈堂,又建藏書庫,祭器庫,亦列其左。景炎二年,廟燬於兵。元至元十八年,尹王徵重建。至正二十一年,明倫堂傾圮,丞杜繼良建,廉訪高伯元書榜堂後。舊有直舍、御書閣,已廢。又有池,作亭其上,題曰《沂詠》。後為水圮,鄉士求磐重建。至正二年,尹袁整復加葺建,更建櫺星門,立石六檻。元末學燬而廟亦存。明洪武三年,知縣王從古重建明倫堂,構二齋,更名曰「依仁游藝。」 三十一年,教諭高侃重建「沂詠亭。」 成化十四年,知縣劉志芳塞學後背水塘建號房。嘉靖十年,更大成殿曰
先師廟,立木主以《易象》。三十五年,倭燬縣治民居。
燎延學宮,惟廟獨存。同知毛德京修建,統為一新,頗稱完美。萬曆十五年,知縣沈道光移建文明樓於學東十五步。二十一年,知縣王明嶅復加葺焉。二十三年,知縣閻邦嫌廟前櫺星門逼階,捐俸命移於廟門外池橋內。萬曆三十六年,知縣顧震宇復修明倫堂,推官黃景星為之記。崇禎八年圮。九年,知縣蕭鳴盛重建。
皇清初,學舍俱圮,惟廟與「明倫堂」尚存。康熙十八年
夏,鄭知縣捐資重建,規模大備。
桐江書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宋方斲本唐方干之後,居台州。元皇慶中,其孫志道建,今廢。安洲書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元至元中,隱士翁森建,今廢。
寧海縣儒學 在治南二百步。舊在東一里郭門外,即今東觀。廟學各奠一區。宋大中祥符四年,令李季始合於一。嘉祐四年,徙縣驛側。紹興四年,再徙治東南。六年,令錢峻徙今地,中建。
先聖廟旁為兩廡,廟後為講堂,扁曰「四教。」 旁為齋。
舍。殿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再前為泮池,東偏立射圃。慶元三年,令趙笈夫建廟,又作《麗澤》《棠憩》《詠歸》三亭。紹興五年,令李知微於講堂前鑿新泉。元至元二十六年,燬於寇。路判張承直、知縣孫天錫、教諭應同孫重建,易四教堂曰「明善」 ,增置八齋,主簿胡長孺鑄銅為鐘。延祐六年,尹朱哈剌改櫺星門於泮池外。明廢八齋為二齋,東曰「進德」 ,西曰「修業」 ,改明善堂曰「明倫」 ,立學倉。永樂九年,二齋廢,後重建,明倫堂燬。宣德六年,教諭蕭順集義士新之。正統十三年,學諭朱紹宗濬泮池,跨石梁,建文昌祠。天順三年,令余亢建學門,買田鑿學塘。成化五年,督學劉洎、守阮勤出金重作。
文廟侍講杜寧《記》。府判孔彥綸,「開拓明倫堂」 基重
築露臺,十五年令郭紳修建。十八年令張弘宜繼修,廉使高瑛「記。」 時有會膳堂、觀德亭,又造祭器,肅祭儀焉。先是,元主簿胡長孺於明善堂右立陳長官祠,郭令徙廟西,改景行堂。張令改建先賢祠,又益鄉賢三人。正德元年令張羽別立長官祠,而以此祠專祀鄉賢云。
太平縣儒學 在縣治東五百步。明成化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