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9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靈後遷居墩頭,遂遷其廟於此,因名。

保安山 在縣西南五里。山頂有巖,巖下有罅,深不可測,其麓有保安寺。

壺盤山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金華北山之北。高出眾山,至蘭谿縣界。

四全山 ,在縣西十五里。類金、木、火、土四星,因名。

巖坑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有水分流,東流為巖坑,北流為湖溪,水抵富陽以達於浙江。寶掌山 在縣北八里,與僊華山近。唐僧寶掌大師棲禪處。山前雙峽對峙,沿澗奇石若虎豹狻猊,鐘鼎刀戟,上下錯列。前有高巖湧石,類翩躚飛舞之狀,亦號「飛來峰。」 下有泉甘冽,折而北有石離立。浦陽山水,惟此與仙華為最勝云。藥壺山 ,在縣北二里,一名「寶靈巖。」

小孤山 在縣北三十里。巉巖險峻,而人不能升。

大孤山 ,在縣北四十里。峭削壁立,無可攀援,而旁巒環拱,映帶清溪,流峙交翠,蓋獨勝也。下有崇因院。

赤巖山 ,在縣北四十里,在眾山間。

嬴塢山 在縣北五十里,與響巖山聯峙。響巖山 在縣北五十里。大洑與檀溪二水流其下,踰盤洲金沙,環折萬山,流入富陽江。蕩釜山 在縣北九十里,與赤巖嬴塢聯峙。九靈山 在縣北九十里。山有九峰,故名。戴良居於此。

左溪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有唐僧元朗墓在亂石間。前有巨石,高廣丈餘,平正可鐫。江公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山形如雞足,高出群峰,登眺則越中諸山雲浮海立,皆在指顧間。石臺盤山 ,按《縣志》,「去縣南二里,高平爽曠。太祖取金華,李文忠下浦江,與諸暨張士誠相距,豎旗設烽墩於此。」

茅廬山 按《縣志》:去縣北十五里。高百丈,廣三十餘丈,橫亙八九里。上有峭壁,疊嶂層巖,類重樓複閣。諸山蒼翠,四面環拱,若屏幄然,堪輿家謂「浦之名山。」 前數仙華,參天玉筍巑岏玲瓏,後數茅廬,拔地金城莊凝突兀,並奇秀云。

黃茅山 按《縣志》「去縣南三十里」 ,錢遹、梅執禮二尚書之居隸焉。

七星山 按《縣志》,「去縣南三十里」 ,聯絡如七星,故名。

老虎尖山 按《縣志》:去縣南三十五里。拔起眾山,如六將登壇,群阜陳列,為一方瞻仰。

西康山 按《縣志》,「去縣南四十里」 ,峻麗如筆架。落日棲霞,晚眺尢勝。

石壁山 按《縣志》:去縣南三十五里。巑岏壁立,俯瞰清溪。相傳古村落修禊於此。

鐵甲山 按《縣志》:去縣西南四十里,巀嵲鱗次。山多安石榴,花開如錦袍裼甲。

八角山 按《縣志》,去縣二十里在僊華山後。鳳山 按《縣志》,在仙華麓。宋時於此植梅數里,又名梅塢。明張應槐仍舊址結廬,曰「三陽小隱。」 三十六岡 ,在縣東三十五里。重巒複嶂,前後相屬,參差不齊,人行其上,如登霄漢。

五路嶺 ,在縣南十里,長五里,自縣入郡城所經也。

太陽嶺 在縣南五十里。高險與太陽齊,因名。「浦江」 ,金華之界路也。

白巖嶺 在縣南三十五里。左溪之源出焉,與大嶺之水合流而下,又名「雙溪」 ,東流入浦陽江。箓竹嶺 在縣東北五十里,一名淡竹。自山趾至巔,凡十八盤,上有古神祠。

篔簹嶺 ,在縣東北九十里,一名「竹斤嶺」 ,下有竹斤澗,界於富陽。

東山嶺 按《縣志》,去縣東一里,上有真武廟,前令文元發建春亭,歲久圮,吳應台重建之,前為接官亭。

金坑嶺 按《縣志》,「去縣北十里。」

杭口嶺 按《縣志》,去縣西北十里。

井坑嶺 按《縣志》,去縣西四十里,與建德為界,險與竹塞坑同。

截柘嶺 按《縣志》,「去縣西四十里」 ,與建德為界。步虛嶺 按《縣志》,去縣東南三十里,與義烏為界。

麂獅岩 即烏蜀山,柳貫讀書之石室也。密溪岩 在縣南三十五里。岩下爽塏寬平若堂宇,可容三百人。岩上有泉,四時如簷滴。轉輪岩 在縣南三十五里,狀如車輪。其上平曠數畝餘,建胡則廟於中,禋祓多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