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遲。此巖即舊址建為書室,故此巖至今以侍御重

彌陀巖 在巢雲巖南。有石室一區,深廣丈餘,中有石佛,高亦丈餘。旁有石罅,廣三尺餘,深五丈餘,其中幽邃靜虛,翠光淡映。前有飛瀑泉,大旱不竭。

木龍巖 在彌陀巖下。相傳其地有古木,根蜿蜒如龍。唐歐陽秬得之以歸,留贊於石。其略云:「妖矯蜿蜒,勢若騰天。疑初孕靈,神化倏然。」 今廢。觀音巖 在木龍巖西。中有觀音石像,故名。老君巖 ,在觀音巖下。其地有石天成,略見頭目髭髯之狀。今巖宇復新,郡人汪旦開《元元洞》於其下。

純陽洞 在清源山中峰登其巔,可盡覽郡中之景,一名「清源洞。」

紫澤宮 ,在蛻巖南下,景甚幽邃,以純陽為上洞,紫澤為下洞。

金粟洞 ,在紫帽山左。相傳,泉人有客洛陽者,遇一羽衣,寄書與洞之真人鄭文叔。既歸,遺書授以粟半升。還家視之,金粟也。有石刻「金粟之洞」 四字。

烏嶼 在郡東。四面皆水,嶼上皆田疇民居。舊有石路,潮至則沒。宋寶祐中,始作「石橋。」

洋嶼 在龍首山北,小烏石山之前。四圍田疇數百頃,此嶼突起於平疇中,上有石洞丈餘,有石刻曰「棲霞洞。」

岱嶼 自石湖山越海港,復為三峰,曰「岱嶼」 ,在海中,介於石湖、北鎮兩山之間。

白嶼 ,二峰相連,在石湖港之西,湍流分匯之處。左右多沉沙,遷徙不常,屢為商舶之患。彭湖嶼 東出海門,舟行二日程為是嶼。在巨浸中,環島三十六,昔人多僑寓其上,以苫茆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不畜妻女,以耕漁為業。其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剺耳》為記,訟者取決於晉江縣城外,貿易數十艘,時為泉之外府,後以倭患,墟其地。或云抗於縣官故墟。今鄉落屋址尚存。

鸕鶿礁 在海中,上有巨石百餘丈,一塔獨立其間,如簪筆然。

三峰石 自紫澤洞西南一里許,為清源右峰。右峰矗起三石,為是石巖。石高十餘丈,嵌空壁立,秀拔可愛。明隆慶元年,知府萬慶鐫「天子萬壽」 四大字於上,《遙祝》

洛陽江 在府城東北二十里,實晉江、惠安二縣夾界之江也。群山逶迤數百里,至江而盡。昔唐宣宗微行,覽山水勝概,有「類吾洛陽」 之語,因以名江。宋皇祐中,泉守蔡襄跨江為橋,曰萬安橋。

晉江 在縣南,實晉江、永春、安溪、南安會流之江也。

筍江 有石壁陂水自花溪林來。大房陂水自圓覺墌來。觀音陂水自建興山來,曾為大埔陂,達於韓陂,至南安牛角潭,合永春安溪之水,出金雞橋,由黃龍渡東流至石塔山,為是江。宋皇祐中,郡守陸廣造舟為梁,曰「浮橋。」 紹興間,僧文繪始建石橋。

浯江 自筍江東流至德濟門,為是江。宋嘉定間,郡守鄒應龍架石為橋,以其造於石筍橋之後,曰「新橋。」 自黃龍江下筍江、浯江,總名曰「晉江。」 相傳晉南渡時,衣冠士族避於此,沿江而居,故曰「晉江。」

溜石江 :自浯江東流至溜石渡為是江;逆而北,環城東南,復東行至於法石、石頭、聖姑,達於岱嶼,入於大海。

黃江 自葛洲溪合靈源山北諸澗,凡有九十九水,俱會於清洋陂,分經大橋至潘湖、小橋為是江。

康溪 為晉江東北護龍之水,自北髻山、乾元院二山之水合流,歷林田、永安、龍濟諸橋注於是。

濠市溪 自石獅、白水巖、香嶺三山之水與施陂水復來會康溪諸水達為是溪,至於留公陂斗門。

長溪 自大帽等山,凡九水合流注為是溪,而白洋水、白石埭諸水復來會。又有覆船山,凡八水合流與惠安沙溪諸水俱至於雷公陂。斗門同出於洛陽江,而東入於海。

凌斜溪 為《晉江》西北護龍之水。自林田山東西流為是溪,會花山飲坑之水西流至南安澗埕渡合永春之水出雙溪口。

磁竈溪 在郡南,西自南安榮第諸嶰坑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