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香山 去城東四十里。山巔狀如香罏,晨昏雲煙不斷。舊名「荒山」 ,前尹朱徽改今名。上有石佛巖。山之東,先賢墓在焉。

磨山 ,在香山之南,秀爽可愛,其上石可為砥礪,故名。

「乍畫山 」 ,在磨山之西,盤踞十餘里,多奇石,如鼓如笏,峰巒秀麗,松柏蒼翠,有如乍畫然,故名之。

鷲山 :在城東同禾里六都。山勢秀麗,旁分兩翼,若鷲鳥之翔飛。

福船山 在同禾里六都,去縣東四十里。有福船院。

崑嶺山 :自東大帽山發源至此,平地突起,高厚如象形;有二水夾流至此會合入海,名為「蓮溪。」

大羅山 在長興里一二三都。去縣東北五十里。上有羅山棲隱院。或云開創時鑿池得螺,故名螺山。先為大羅寺,後訛「螺山」 云。又有蠔巖,在大羅山西南,巖之巔有蠔殼猶存。又有浮潮山,亦在西南。相傳潮水至其上,南安、大羅與此為界,故兩見。以上皆縣境之東羅列諸山也。苧溪山 去城三十里,下有苧溪,故名。

三重山 去城西六十里。複嶺重岡,高聳千仞,故名。

夕陽山 在縣西六十里。以山高在西方,常接落日,故名。上有遁跡巖,又有真寂寺。唐宣宗居邸時,遁跡於此,與黃蘗和尚觀瀑布。蘗先詠云:「穿巖越壑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 宣宗續云:「谿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登極後,命有司築苧溪蘇營陂,灌田百頃,民至今德之。文圃山 去城西六十里,南濱海,上有花圃,舊傳文士謝翛與其弟脩讀書之所,故曰文圃。崑山 在文圃山之南,有石如盤,上有巨人跡,故名;取「崑崙元圃」 之義。

西大帽山 去城西南八十里,如冠帽,故名。天柱山 在城西二都,危峰屹立,勢若擎天,故名。以上皆縣境之西,羅列諸山也。

五通嶺 在積善里十七都莊坂尾,中有龍門石。宋丞相文天祥輔幼主,自御蹈石至此,見路旁有二巨石,高四、五丈,其中如門,因大書「龍門」 二字刻於石。

羅漢峰 在大輪山西南。是峰屹然倚空,有蒼翠岑、金牛石、湫流泉、尊者巖、達夫巖諸古蹟。丙洲嶼 自金鞍、寶蓋之外為大海,海中有嶼十數。丙洲嶼在縣南民安里,周里餘。其嶼在縣之丙方,故名。

白嶼 在縣東南十三都。周圍四里。由縣治東、西二溪夾流入海,經丙洲、白嶼南下。

離浦嶼 在嘉禾里二十四都,高崎之西北。寶珠嶼 在縣東南高浦所前。狀如寶珠,故名。小擔嶼 在縣東南翔風里二十都。周圍五里,與小擔相連。

嘉禾嶼 在縣南嘉禾里二十一、二、三四都。舊傳其嶼曾產嘉禾,故名。廣袤五十餘里,上有無盡巖,凡有五峰,而巖居其中。巔又有洪濟山,為嘉禾諸山之冠。上有方廣寺,有洞曰黯濟巖,曰雲頂巖。西北有嶺曰薛嶺。嶺之南,唐文士陳黯居焉。嶺之北,唐薛令之徙家於此,時號為「南陳北薛。」 北臨江渚,有石名釣魚磯。堂側大石高十六丈,名「金榜石。」 所居有動石,在篔簹港口,形正圓,每潮至則自動。同里又有浮沉石,潮漲其石不沒,潮退則石沉海底;天將風則石下有聲,名「石虎礁。」

鼓浪嶼 在嘉禾里二十四都。明洪武二十年,以此嶼與大登、小登俱在海中,徙其居民入附各里居住,遂虛其地。成化間,復舊。按《縣志》:有大石壁立,刻「鼓浪洞天」 四大字。旁有巖,名日光巖,漳泉用石多採於此。

大登嶼 在縣東南翔風里十五都,廣六、七里。小登嶼 在縣東南翔風里十六都,宋丘釣磯先生葵居其上。按《縣志》,下有品泉,又有天然方石二尺許,琢為奕局一道,鐫「萬機分子路,一局笑顏回」 十字,蓋釣磯先生筆也。踰局稍西,釣石在焉。

浯洲嶼 在大海中,去縣治九十里。分翔風里十七、十八、十九都。其地廣袤五十餘里,嶼有山數十,其最高者曰太武,狀若兜鍪,故名。山有海印、上下二巖。又有十二奇,曰太武巖、玉几案、蘸月池、眠雲石、偃蓋松、跨鰲石、石門關、古石室、蟹眼泉、倒影塔、千丈壁、一覽亭。其南又有南太武,特立海中,高出眾山。堪輿家謂「諸嶼皆縣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