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陂直桃陂之南,又為相家陂。自相家陂南下為官陂,官陂泄入於錢塘溪,合為陂頭。自陂頭合流為吟嘯橋,以入於煙浦埭。

天水淮 在通淮門外。城之南,有田曰「南洋」 ,唐守趙棨以田多鹹壞,迺鑿渠而擁抱之,流三十六涵,旁導江流入淮渠。「淮」 之為言圍也,俗多以「淮」 名水,人思趙德,故以其地名淮。陳洪進重興之,改曰「節度淮。」 已而淮枯田蕪。宋景祐四年,守曹修睦再浚治,又以三十六涵細碎隱伏無法,以制水之盈縮,於是盡撤諸涵,別營三涵,視潮來去以為啟閉。為大渠者一,長二千九百丈,廣一丈五尺;為小渠者八,積長二千五十八丈,廣五尺。

煙浦埭 舊《志》云:「廣袤五六十里,大約二十餘里,襟帶三十六埭,綿亙永靖、和風、永福、永樂、沙塘、聚仁六里,水源凡九十九所,皆會計三分縣田之一,仰溉於此。」 昔有吳公,築浦為埭,以捍海潮。罄其貲而功不成,飲憾溺水。鄉人為之立廟,後人因而成之。其垾三萬丈,斗門四間,皆因天然全石,與陳埭斗門共為尾閭泄水。治平三年,洪水埭壞。熙寧初,邑人林知請於令危雍,重加修治,開鑿諸淮。至建中靖國元年復壞,尉黃願補其殘缺,仍增開諸淮,以通水利。靖康元年,壞如前,衝決益廣,十年不修。紹興六年,邑人李密、李國表復請築於令洪元英,仍以僧祖派、體柔領其事,凡三年而成。時守劉子羽聞於朝,賜洪元英章服,祖派賜「慈惠大師。」 民為洪立祠,以祖派體柔、從危、黃皆立祠,以林知從。州人王瑀為記。有塘司陂,長官為之嚴禁,後增二斗門為六。今本埭多被豪家填墾為田矣。

治平壩陂 斗門一間,煙浦埭斗門六間,與此五陂斗門人間俱受九溪之水。五陂地勢又有高下,故俗以西坂、上福二陂為上溝,以後三陂為下溝。上溝水少,則節量放於下溝,下溝水多,則放直達。旱則上溝專蓄。蓋水源雖多,而道路遠,不得不視饒乏以為蓄洩也。

盈塘 羅裳、崎山諸溪澗水俱瀦此塘,與大沙塘相通,下流煙浦,埭六斗門出海。

洑田塘 在二十五都長市等鄉。周圍四千九百八十丈。高州、靈源五都、東洋諸山之流,俱入此塘,會流最廣。舊傳九十九坑之水入六首塘,惟洑田塘居多,故中有石牛,水漲下沒則堤潰,蓋因入流多也。鄉人立祠祀之,名「牛後宮」 ,為十九都《鄉約》所。又有洑田祠。為二十五都社會塘。有北斗門六間小涵九所,下有謝埭、新塘、蔡塘瀦水,慮水漲也。

大沙塘 與永福里盈塘相通。東至橫頭山下,西至翰林埔,南至應台橋,北至十里湖光,計長三百六十丈。水漈一所五間,大深涵一口,小涵一十一口,導源於波斯溝。舊有「沙堤」 亭,梁文靖公書扁,今毀。

濯纓塘 在二十六都蓮花橋里。舊名小沙塘。其塘水獨清,故里人名以「濯纓。」 旁設水漈三間,斗門一間,小涵四口。今大小沙塘多被豪家填墾為田矣。

「吳埭 」 接「小沙塘。」

港据埭 坐二十都,土名「港据」 ,其水從西南孤山塔、虎岫寺等山流下。

吳盈埭 在十七、八都吳盈村。上接十三都橫山山南之水,下通尋渼場大海而出。見今溪沙積壓,且為平埔矣。

蓮埭 坐十四都橫山外,即今「蓮塘。」

《章埭 坐橫山》左畔,即今壩邊湖。

李安塘 坐十四都燒灰壩。

許塘 坐十四都鳳髻山下。

石佛坑 流通十都,井林坑灌田。

崇福寺埭 水自石佛坑而來。東北為九都,西北為八都,南為十都。

潘逕埭 坐十都潘逕村,水自十一都洪塘村而來,流向海出。東至十一都張厝村,西至十都下莊村,南至海,北至山。

前李埭 ,坐十都小龜湖村。水自十都東撥巖山而來,流向海出。東至石佛山,西至平坑村,南至海,北至山。《舊志》有後李埭,長闊深如前。李麥園埭 ,坐十都麥園村。水自東撥巖山而來,流向戴厝坑出。東至潘逕埭,西至岑兜村,南至海,北至埔頭村。

小吳鍾埭 坐十都東埕村。水自十都吳雲山來,流向海出。東至東撥巖山,西至東埕村界,南北俱至石佛山。

《後顏埭 坐十都後顏村水自海雲菴山》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