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八卷目錄

 泉州府部彙考四

  泉州府城池考

  泉州府關梁考

  泉州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十八卷

泉州府部彙考四

泉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晉江縣附郭。

泉州府城池 內為衙城,外為子城,又外為羅城。衙城即州治之垣牆。宋淳祐中,舊址尚存,後廢為衛。子城周圍三里,為門四:東曰行春,西曰肅清,南曰崇陽,北曰泉山。唐天祐二年築後泉山門廢,徙譙樓於衛南。羅城周圍二十里,為門七:東曰仁風,西曰義成,南曰鎮南,北曰朝天,東南曰通淮,西南曰臨漳,曰通津。南唐保大中,留鄂公所築也。先是王延彬於唐天祐間權知軍州事,其妹為西禪寺尼,拓城西之地以包寺。及陳洪進於宋乾德初年領清源節度使,以松灣地建崇福寺,復拓地城東。今城東北西隅地稍寬,繇此宋宣和二年,守陸藻增築,外磚內石基,橫二丈,高過之。紹興二年連南夫重修。十八年守葉廷珪復修之。淳熙、紹熙中,鄧祚、張堅、顏思魯相繼修。嘉定四年,守鄒應龍以《賈胡簿》錄之,貲請於朝而大修之,城始固。紹興三年,守游九功始築甕門於城南,外築翼城,東自浯浦,西扺甘棠橋,沿江為蔽。元至正十二年,監郡偰玉立始拓南羅城以就翼城。周三十里,高二丈一尺,城東西北基廣二丈四尺,外甃以石,南基廣二丈,內外皆石。為門七,東西、北暨東、南、西南門,皆仍舊名。改南門曰「德濟」 ,廢通津門,而於臨漳、德濟之間建門曰「南薰。」 洪武初,指揮李山復增高五尺,基廣二丈四尺。凡內外皆甃以石,建月城六,惟南薰無月城。門各有樓,又東有樓曰「望海」 ,北有樓曰望山,窩鋪凡百四十。自天順至成化間,都指揮武成、守張喦、徐源等相繼修葺。弘治十三年,臨漳門東半里許,水齧城下路數丈,將及城,守張濂築二壩闌之。正德五年,行春門災,守向一陽重建。嘉靖三年,門樓窩鋪多壞,守高越、同知李緝大修之。三十七年,德濟門災,守熊汝達重建之,改通淮門曰「迎春」 ,南薰門曰「通津」 ,餘仍舊名,并修各月城。兵備僉事萬民英亦以城北隅外壕磐石不能通水,迺建小城樓,臨壕圍以木柵,築羊馬牆以為防守。其後倭平,城晏然無事矣。萬曆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樓鋪雉堞,傾圮殆盡。副使姚尚德、守姜志禮請帑修復,圮者植,壞者葺,磚者易以石。費無冒破,而功告成云。

外州縣

南安縣城 在府西十五里。舊無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至,公私殘毀。知縣夏汝礪始申議,甃石為城。門四,各有樓,有月城。南月城覆以營房,周圍七百七十四丈有奇,堞二千二十四,敵樓七,窩鋪三十六。四十年,賊褚鐸作亂,攻城,不得入。四十三年,用石鋪馬路七百餘丈,開城壕二百餘丈,引萬石坡水環城,會鵬溪,繞學前達黃龍江。萬曆二十五年,知縣袁崇友砌石修之,增高三尺,仍東西南北各添設灣角樓四座。三十二年,地大震,城堞盡圮。知縣周紹祚修之,改灣角樓為潮音閣、關王閣、聚星閣、元天閣。

惠安縣城 在府城東北五十里。舊無城。嘉靖三十一年,總督王忬以倭寇攻浙,議置城,知縣俞文進築之。周圍九百八十六丈五尺,基廣一丈二尺,高一丈九尺,堞一千七百有奇,內外甃以石,為門四:南曰「通惠」 ,北曰「朝天」 ,東曰「啟明」 ,西曰「永安。」 設上下水關,通蓮花山之水,以入龍津溪。西曰玉蓮關,水門二:東曰龍津關,水門三,各有閘。三十七年,倭寇陷福清,南下攻城。知縣林咸固守,城得全。三十八年,署縣興化同知李時芳築月城,建樓,增高三尺,以城西北山可瞰,城中設敵樓二、敵臺三。三十九年,知縣符良佶浚城壕,周圍一千二十丈,廣三丈。四十一年,知縣陳玉成濬深之,建窩鋪望樓。四十四年春潦,城垣多圮,署縣通判潘璘葺之。隆慶元年春,又潦,復圮,知縣蕭繼美葺之。萬曆二十八年,知縣劉一陽構連房,周圍城上皆有覆,守者稱便。德化縣城 ,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舊無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