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前先是五代時學在崇陽門。宋太平興國中,始遷此地。明嘉靖、萬曆間,知府俞咨伯、竇子偁次第修之。

皇清康熙十二年、二十一年,先後增修。

泉山書院 為宋朱文公建。舊在行春門外,明正德十年,葛恆移建於「蔡巷。」

歐陽書院 在府城東北龜巖,唐博士歐陽詹讀書所也,後「圮。明成化十八年重建,嘉靖十年重修,萬曆二十年更拓而新之。」

石井書院 為宋朱松、朱熹二先生建。在安平鎮。嘉定四年,建大成殿、尊德堂,繪二先生像而祀焉。成化十二年,重建殿一座,塑文公像祀之。弘治十年,伐石為「華表門。」

一峰書院 為羅文毅公倫建,在府治東。嘉靖八年,改「淨真觀」 建今所。

府學田 :正德丙子,胡文靜以布金廢寺充學租。嘉靖二十年變賣寺田。隆慶元年,查價償之,追田還學,共田一頃九十畝零。萬曆十九年,廩生吳希澄等公眾用銀三十七兩,買王東田,坐學池邊,共五坵,計田五畝六分。

又十九年,帶管興泉道參議朱熙洽,發沒官田地一十畝四分,載租一十九石七斗,充學公用。又二十八年,郡守竇子偁以同安奇江莊應入官田五百二十五畝,每年撥二百六十二畝五分納租府學撥二百六十二畝五分納租同安。該縣徵追銀兩,一半解府發學,為修理學宮,賑助貧生費。

又三十八年,推官伍維新入官贓銀一百四十四兩,買南安、《報親》、延福二寺田地六十八畝一分。每年徵租,以六分入府學,四分入縣學,給諸生。

皇清原額田地二頃六十二畝五分。順治十八年全。

遷,康熙二十年復界開墾。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一十畝五分零,知府蔣毓英捐置十畝三分零。

晉江縣儒學 在行春門外。左廟、右學,殿廡、齋堂悉備。殿前二坊,殿後為啟聖祠,東為射圃。宋鄭國公梁克家故宅為之。

學田 萬曆二十年巡按御史鄧鍊批發資福巖田地一十八畝二分,山地十畝。每年徵租入官,充學公用。

三十八年,發入官銀買田,六十八畝一分。除六分入府學外,晉江縣每年得租四分,該二十七畝二分四釐。

「皇清原額田地」二頃五十七畝八分零,係明蔡清捐。

置。順治十八年奉遷,康熙二十年復界開墾,現存二頃九畝九分零,徵銀三十二兩四錢六分六釐充餉。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十畝二分。

外縣

南安縣儒學 在城東二里黃龍溪。左為大成殿及兩廡,右明倫堂,翼以兩齋。門外有二坊,曰義路、禮門。又有應奎、毓秀坊、文昌閣、見龍亭在泮池上。先是學建縣西,宋紹興間始移此。名宦祠在禮殿東。鄉賢祠在禮殿西。

學田 「明萬曆二十年,巡按御史鄧鍊置柳洋坑田四十四畝,資福巖田地一十八畝二分,山地十畝,盡數追入官,充學公用。」

皇清原額山塘六十四畝二分七釐,徵銀一十六兩。

六錢六分充餉。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田一十三畝五分零。

惠安縣儒學 在縣治左左。學右。廟前有杏壇,旁列二齋。泮池在戟門外。堂北即尊經閣,後改為饌堂。名宦、鄉賢兩祠在啟聖祠左右。射圃在朝天門外。先是,明倫堂在殿後,明成化十九年,知縣張桓始易之,其後知縣虞坤皆有增易焉。學田 ,隆慶二年知縣蕭繼美清法石寺田內撥四十畝充為學田,又清出寺屋地基七畝四分六釐七毫,每畝歲徵租穀一石二升。每石折銀二錢,中以三兩二錢供糧差,餘盡送入學。萬曆三十一年,知縣羅繼宗將絕軍產業若干畝,歲納租糓八十石。

皇清原額學田四十畝。順治間遷,康熙二十年復界。

《開墾》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田一十四畝七分六釐。

德化縣儒學 在縣城西北大洋山之陽。中為大成殿,次儀門,次廟門。東為明倫堂,又東為啟聖祠,次名宦祠,前教諭廨。西為尊經閣,閣下祀朱熹,前為射圃。又西為敬一亭,次鄉賢祠,前訓導廨。先是,學在縣治東,自宋、元迄明,遷徙更易不一。至萬曆元年,知縣秦霑始定今所。後知縣